康健雜誌/吳若權:正面解讀、逆向思考
從「正面的解讀」看待人生;用「逆向的思考」面對挫折。人生種種煩惱,在這裡都能得到完整解答。
過去的10年,是吳若權人生中的一段豐富積累。「感謝所有的挫折,那是上天給我的禮物。其中,崎嶇的路上也有很多祝福,才能造就現在的我。尤其,10年前那一場殊勝因緣,讓我有機會拜訪法鼓山聖嚴法師。」於是他開始籌備一系列的對談,並以筆記的形式,寫成《正面的解讀;逆向的思考》一書,全書7講108課,與讀者一起療愈心靈,爲人生帶來正向的改變。在面對人生種種煩惱或生死大事的困惑時,都能夠在這本書裡得到完整的解答。以下爲本書的部分內容摘錄:
從「正面的解讀」看待人生;用「逆向的思考」面對挫折。每天學習一點,獲得一點,再把它佈施出去,無論是金錢、智慧或勞力,只要你留下的東西,可以對他人產生正面的影響或利益,哪怕只是種下一棵樹,讓後人乘涼,都會是很豐富的遺產,成就了自己有意義的人生。
聖嚴法師說:「很多人都說,這一生太苦,希望此生過完,不要再來世間,因爲實在太苦。但是,菩薩不怕苦,菩薩一次一次地再來,祂寧可吃苦,願意向衆生學習。」初次在現場聽到聖嚴法師說的這句話,令我非常動容。夜晚在耳機裡重聽錄音筆播出這句話,一遍又一遍,我流下淚來。
回顧自己的前半生;也展望自己的後半生。如果可能,當下就是個界線。曾經吃過很多苦的我,以爲修行是爲了解脫;如今我才知道,生命的歸宿,其實是自己初發的願心。佛國淨土並非往生才能到達的去處,它就在心中。
真正有心的人,總會乘願再來。
善用「愛的減法」讓親密關係更歡喜自在
我們都以爲,愛的付出,就是要給對方很多東西;其實,愛的付出還有另一種方式,叫作「愛的減法」,盡一切力量去減除對方的煩惱、壓力、期望和佔有,而不是想給對方太多感情或物質牽掛。現代人常常要的太多、也給的太多,每個人都快要變成感情的暴發戶,如果能夠換個方式付出,用「減法」的觀念去愛,存在於彼此之間的親密關係,將會更歡喜自在。
「愛的減法」不只適用於分手的戀人,也很適合親子之間,和熱戀中的情侶。
一個被嬌生慣養的男孩,不斷向父母吵着要買東西,從前他的雙親用「加法」的觀念去付出,就會答應買很多東西給他,無意間讓他養成「會吵就有糖吃」的壞習慣。如果,父母改用「減法」的觀念去付出,就會想辦法幫助孩子降低對物質的慾望,轉移他對消費的注意力,改爲對自己本身的創造力、或關懷別人的能力,就不會繼續不斷地吵着要買東買西,甚至會因此而轉變個性,對自己比較有信心。
「愛的減法」也適用於分手的戀人。當對方提出分手,即使我還非常愛他,不是要爲對方多做一點,而是想辦法讓對方「牽掛少一點」、「煩惱少一點」、「壓力少一點」,就不會糾纏於這段感情,對舊情過於執着了。
化「被動的孤獨」爲「主動的孤獨」不會感覺孤獨
隨着人口高齡化趨勢愈來愈明顯,獨居生活的銀髮族可能愈來愈多。報導統計數字,常被記者解讀爲:「將來是2個年輕人,扶養5個老人。」但我的解讀觀點比較另類,因爲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其實很可能是:「5個老人辛辛苦苦工作一生的財富,要拿來照顧2個生存不易的年輕人。」
以目前臺灣的情況來看,有些兒女確實是靠着父母的財產度日。但是,這些奉獻大半輩子的父母年老之後,卻未必能得到妥善的照顧,有的老人家被送到安養院,生活環境也許還過得去,可是兒女都沒有常常去陪伴。即使老人們在安養院裡有其他老人爲伴,心情上還是很孤獨。
聖嚴法師建議老人們不要懷抱着「養兒防老」的觀念,要趁早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最好能培養一些興趣,無論是運動養生、種花蒔草、琴棋書畫……都好,養寵物排遣寂寞,也是不錯的選擇。
他特別提到「終身學習」的觀念,法鼓山辦的社區大學,有許多年長者參加,學習興趣很高,就不會有孤獨的感受。更積極的作爲,則是投入義工的行列,貢獻自己的價值,就會因爲感受到自己有用,而活得快樂。最好還是有個宗教信仰,才能真正地安頓身心。【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217期】
【延伸閱讀】
戴勝益最新遺囑:勿氣切、不電擊、樹葬時播放韋瓦第桂綸鎂:開始相信,懂得處理負面情緒就能征服它楊定一:選擇快樂,一生最大的決定詳見《康健雜誌網站》。※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