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大尺度禁片成影后,可仍不如她

今時今日,香港演員斷層已經差不多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提到年輕一代的香港男演員,不知道別人如何,我反正首先想到的,就是所謂的香港頂流姜濤……

不過,客觀來講,這些年來,香港其實仍然出現了很多表現不錯的男演員。

比如,《怒火·重案》中的鬍子彤,《潛行》中的劉俊謙。

*鬍子彤

只不過,除了港圈以外,他們的知名度並不足夠高。

若不是在《九龍城寨之圍城》飾演的信一小火了一把,知道香港有劉俊謙這麼個演員的人屈指可數。

*劉俊謙

可以說,無論是個人的影響力,還是作品的分量,香港新一代演員都與老港星無法相提並論。

不過,這裡需要強調一個概念,我說的港星並不特指香港出生的演員。

簽約香港經紀公司,長期在香港發展,作品大多是港片,個人認爲都可以看做是寬泛意義上的港星。

我們所熟知的老港星,主要集中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

他們在銀幕上魅力非凡,他們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們的身份,那就是巨星。

成龍、李連杰、梁家輝、周潤發、劉德華、周星馳……

每一個有華人的地方都有他們的名字。

到了九十年代末期,雖然香港電影的市場萎縮,但香港明星制的餘溫仍在,造星能力也依然很強。

於是,謝霆鋒、余文樂、吳彥祖等當時的新生代纔出現在了觀衆的視野。

他們的外形好,業務能力也很強,算是接上了上一代港星,沒有讓香港男演員就此斷層。

在他們發力的同時,那些在香港影壇摸爬滾打多年的人,這些年也逐漸成爲了中堅力量。

比如,憑藉《葉問》打出一片天地的甄子丹,通過《樹大招風》拿下影帝的林家棟。

再比如,演了一圈喜劇回來砍兄弟的張家輝,從劍眉星目到越來越有點蠟像臉的古天樂。

可惜的是,在他們之後,香港電影圈就後繼無人,基本上沒有什麼嶄露頭角的男演員。

以至於我們一看到現在的港片,幾乎都是張家輝、古天樂、吳鎮宇、劉青雲等等老男人的排列組合。

不過該說不說,相比女演員,香港男演員的情況還算好的。

因爲,早在本世紀初,香港女演員就已經斷層了,到現在已經差不多20年。

時至今日,一說到香港女演員,我們首先想到的,還是九十年代那些個驚豔了時光的絕代芳華。

邱淑貞、張敏、張曼玉、林青霞、李嘉欣、王祖賢、關之琳……

隨便講出一個名字來,大家的心裡都仍然會免不了泛起漣漪。

但是,要問比她們更年輕的一代,你能想起誰?

蔡卓妍,鍾欣潼,張柏芝?還是鄧麗欣,周秀娜?

實事求是,這些人中,張柏芝是曾經有可能在影壇影響力接續上一代女星的。

蔡卓妍和鍾欣潼更傾向於偶像歌手,鄧麗欣和周秀娜名氣弱一些。

只有張柏芝不僅火遍大江南北,而且在電影方面成績相當不錯。

她出道參演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周星馳的《喜劇之王》,柳飄飄這個角色至今無人能超越。

2000年,一部《星願》讓她獲得了第19屆金像獎最佳新人獎,,《星語心願》家喻戶曉。

2004,一部《忘不了》更是令24歲的她成爲了第23屆金像獎的影后。

按照這個勢頭髮展下去,張柏芝絕對前途無量。

可惜造化弄人,四年之後發生了照片門事件,導致相關人員的命運被徹底改變,包括張柏芝。

那麼,爲什麼在張柏芝之後,沒有新的香港女演員脫穎而出呢?

這個問題,與這些年港片一直是幾個“老男人”排列組合,其實是同一件事情的一體兩面。

記得王晶曾在採訪中說過,香港電影的沒落與大陸無關,根本原因臺灣市場不買賬了。

事實上,僅僅香港一座城市,根本支撐不起香港電影的繁華。

早些年,臺灣和東南亞是香港電影的主要市場。

但到了90年代末,這些市場,甚至香港本土,都被更加刺激的好萊塢電影蠶食了。

加上彼時市面上盜版橫行,又恰逢香港經濟蕭條,香港電影越來也不賺錢,投資也越來越少。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有人選擇了轉戰好萊塢,有人選擇了北上。

這其中,還有一個關鍵的節點——

2003年,內地和香港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即CEPA協議。

協議規定,香港主創人員所佔比例不受限制,但內地主要演員的比例不得少於影片主要演員總數的三分之一。

如果你是港圈大佬,你會如何安排?

香港電影通常有着很強的男性氣質,女演員再紅也很難達到男演員在市場號召力上的高度。

而且,香港電影中的女性角色有出彩的不假,但更多時候還是爲了凸顯男性而存在的。

所以,在商言商,針對CEPA協議,香港電影人做出的選擇是棄女保男。

那些年中,很多合拍片都有一個類似的配置,香港男演員是男主角,內地女演員則是二番或花瓶。

如此一來,曾經那些一線的香港女演員,基本上失去了接到好資源的可能。

她們不是沒戲可拍,就是隻能接一些小成本的文藝片。

又或者,到內地來走走穴,參加參加綜藝節目。

今時今日,算上老演員,還有點名氣的香港女演員所剩無幾。

在電影領域,依然能夠看到身影的,似乎只剩下鄭秀文和楊千嬅了。

而在這樣的環境下,老演員都沒有發展可言,更不要說培養出什麼光芒萬丈的新人。

當然,非要較真的話,的的確確還有一些香港女演員,這幾年在內地頗有人氣。

不過算下來,她們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演技過硬,TVB出身,演過內地的電視劇。

比如,在《甄嬛傳》裡飾演皇后娘娘的蔡少芬,貢獻了爲人們津津樂道的名場面;

在《延禧攻略》裡飾演嫺妃的佘詩曼,從白蓮花到腹黑女,用演技征服了無數人;

還有,在一部又一部國產劇裡刷臉的胡杏兒。

比較年輕一點的,而且很有熱度的,我能想到的有兩個。

一個是最近在《無限超越班2》裡表現突出的高海寧。

可以說,高海寧生動詮釋了什麼叫“12年TVB無人知,一部《三十而已》天下知”。

在《三十而已》中,高海寧的戲份雖然很少,但每每出場都能引發熱議。

她因爲內地電視劇終於火了這件事,恰恰也是港圈無法再造巨星的一個佐證。

這說明,在如今這個時代,想要讓一個演員形成足夠大的影響力,只在香港自娛自樂是不可能的,那不過是圈地自嗨。

還有一個是文詠珊,她也是港星出身。

她的火爆,同樣是因爲參演了內地的大熱電影《消失的她》。

《消失的她》是不是好電影暫且不談,至少它讓更多人見識到了文詠珊的魅力和演技。

單就這一點來說,無論是對文詠珊還是觀衆,絕對都是件好事。

事實上,雖然說香港女演員斷層了,但新生代也是有的,而且表現也是可圈可點。

不過,或是受制於公司的安排,或是自己的興趣點使然。

這些女演員中,有一部分人的電影更多聚焦香港本土,基本不會在內地上映,對我們而言同路人沒什麼兩樣。

比如,出演過《正義迴廊》的鐘雪瑩,憑藉《窄路微塵》提名過影后的袁澧林。

相比之下,另外一部分女演員,倒是可以多說兩句。

她們之中,有人雖然本身就是香港人,但出演的電影也有機會在內地上映。

比如,出演過《梅豔芳》的王丹妮,還有《白日之下》的女主餘香凝。

還有的,本身是內地人,卻在港圈落寞的時代選擇到港圈發展,然後迴流到內地市場。

比如,通過《踏血尋梅》成爲金像獎首位90後影後的春夏。

比如,僅僅兩年,從內娛十八線轉身成爲港圈一線的劉雅瑟。

一部《智齒》讓她奪得了第40屆金像獎的影后,去年在《潛行》中還飾演了劉德華的妻子。

回過頭來想,這真的不是一種劍走偏鋒的“曲線救國”嗎?

以上這些人,儘管她們都很優秀,但恐怕也難抵黃金時代香港女演員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千萬分之一。

某種層面講,香港演員的斷層,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就像香港自身一樣,終將回歸到它該有的位置。

如今這個時代,已經不再是能夠出現巨星的時代,繁華落盡的港圈更是不可能。

在我看來,人們討論香港老電影,懷念香港那個羣星閃耀的時代,或許更多是對青春的緬懷。

在那個貧瘠的年月,是香港電影滿足了我們對快意恩仇的想象。

也是香港電影,激發了我們對浪漫情感的心馳神往,給予了我們肆意大笑的純粹快樂。

這種體驗,當時只道尋常,可在我們長大之後,卻彷彿再也尋覓不到。

相比一遍一遍唱起輓歌,我想我們不如把所有的美好留在記憶裡,想念了就回頭翻看一下。

今天就到這裡吧!

拜了個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沼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