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臺股新起點
文/洪寶山
臺積電創下四六六.五元的歷史新高,臺股終於突破12682的歷史高點。三十年,幾乎是二代股民的協手努力,纔打破這個心理魔咒,悲觀者認爲這是另一個歷史高點,應該要減碼退場,但是時空背景不同,加上三十年前炒作的是資產膨脹概念,三十年後帶領檯股登上新高的是業績成長,參考美股自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走了長達十年的牛市來看,科技創新驅動業績成長的故事,是股民們能夠接受且持續傳頌下去,因此突破12682前高點,代表臺股進入新的里程碑,值得探討未來的發展潛力。
受到美中貿易戰影響,臺商調整供應鏈,出脫中國資產、鮭魚返鄉成爲進行式,二○一九年上市櫃公司處分大陸子公司前十大股權金額達新臺幣272.8億元,臺商對中國投資佔比降至38%,遠低於二○一三年的64%,過去一年半來累計臺商迴流臺灣投資已達192家,7763億元,自然帶動新臺幣的升值。
今年新臺幣自一美元兌30.106元開始升值,截至八月四日爲止收29.539元,累積升值10.47%;同期臺股今年累積6.71%漲幅,股匯同步上漲,可以說資金行情。如果美元指數繼續弱勢,新臺幣很有機會升破二十九元關卡,那麼臺股還有上漲的空間。
加權指數 曾經大漲百倍
從12682歷史高點的角度來看,當年新臺幣也適逢升值。新臺幣自1986年的35.95元開始升值到1992年的25.45元,升值10.5元(+29.2%),而臺股就千點附近漲了一百倍,換言之,當年新臺幣每升值一元,相當於推升臺股上漲十倍,主要是因爲當時錢多,股票少,1990年上市公司才199家,到了1992年也才256家,所以加權指數在那段新臺幣大升值的年代整整漲了一百倍。
新臺幣過去二十年在彭淮南時代長期維持在30元以上的弱勢貨幣,有如回到一九八六年代,代表着臺商赴中國投資的熱潮,追求低生產成本,導致臺灣資金長期外流。但近期中國沿海一線城市的土地與人工成本已經追上臺灣,甚至是超越臺灣,這次新臺幣升破三十元關卡所代表的是利用中國低成本的生產模式結束,未來臺灣經濟要發展高質量的創新研發,這正是臺積電帶領檯股創下13031新高點所代表的意義。
新臺幣有沒有可能升到1992年的25.45元呢?這是有可能的,從目前美元指數跌到92.54低點,反彈的力道仍弱,依照美國的疫情已經致死十五萬人,距離川普一開始預估的二十萬人來看,美元指數仍有下跌的空間,不排除美元指數跌破90點關卡,自然帶動新臺幣走升。推升臺股 要靠研發創新
不過,這次新臺幣升值不會像一九九○年代創造一百倍的臺股漲幅,因爲上市櫃家數加起來超過一千五百家,籌碼增加了5.85倍,自然不可同日而語,所以這次臺股的資金行情能夠累積20%的漲幅算是合理的走勢。那麼以12682爲起點來估算的話,不排除臺股有挑戰15218點的機會。
既然要靠研發創新推升臺股,那麼將來選股時可多參考一項「研發費用/營收」的比值,撇開生技新藥必然是研發費用高的行業特性之外,軟體行業同樣也是研發費用較高的行業特性,例如大宇資、寶碩、系微、網龍、訊連等,此外就是IP的晶心科、M31、力旺、智原等。然後接下來看到的一堆IC設計公司,例如揚智、金麗科、笙科、原相、聯發科、瑞昱、禾瑞亞等,也難怪高價股大多出現在這些行業,可見得在臺股想要選到股價漲到三位數以上的話,可以從生技、軟體、IC設計等族羣多下功夫。
投資趨勢 傾向存股配息
2008年金融海嘯讓聯準會營造十年長期的零利率時代,臺股的投資觀念逐漸向高現金股利殖利率靠攏,存股族逐漸增加,造成臺股的籌碼逐漸穩定,而且也比較不懼怕高價套牢,因爲買進的原因並非想賺取價差,而是追求長期平均成本以及複利的降低手中持股成本,累積更多的持股,達到類似外資一樣的零成本、高持股數的操作法。
如今在COVID-19疫情再一次給了聯準會創造長期零利率的環境,連沒有利息的黃金都已經突破二千美元,朝三千美元的關卡挑戰,因此想戰勝後12682點時代的操盤術,仍可以尋找現金股息殖利率大於6%的個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