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臺灣中型一百 值得投資嗎?
文.劉任昌
臺灣首檔ETF臺灣50在2003年六月三十日上市,第二檔臺灣中型一百則在2006年八月三十一日上市。中一百主要候選成分股是市場價值排行第五十一到一百五十的公司,理論上此類公司成長性較高,股性較活潑,更有機會賺取資本利得。但事實又是如何?
圖一比較臺積電、富邦金、大盤報酬指數(大盤指數加上現金股利調整的指數)、臺灣50與臺灣中一百在2006年八月三十一日至今年十月三十一日的累積報酬走勢,分別爲臺積電263%、富邦金207%、大盤86%、臺灣50的79%、中一百的28%與國泰金12%。表一則比較其年化的月平均報酬率(月平均報酬率乘以12二)、標準差與假設利率等於1.5%的夏普指數(平均報酬率減去利率,再除以標準差),中一百平均報酬率最低,僅5.74%,夏普指數0.17也僅高於國泰金,且僅是臺灣50的一半。歷史資料證明中一百的相對高風險並未伴隨較高的報酬率,因此我仍主張臺灣50的優越性高於中一百。
就歷史統計資料說明臺灣中一百遠不如臺灣50,以下解釋其因。我在七九四期回顧美國S&P500指數ETF與道瓊工業三十的歷史,並舉例蘋果在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三十日、微軟在一九九四年六月一日被納入S&P500,說明追蹤S&P500指數成分股調整投資組合,可及時把握藍籌股成長契機,也淘汰弱勢股,再伺機利用除息後的貼息走勢,坐擁穩定配息。
S&P500的五百支成分股機制,使蘋果及時在一九八二年就納入,截至目前累積報酬超過二百倍。但蘋果卻遲至今年三月十八日才被納入道瓊三十成分股,截至目前跌幅逾10%。以上事實說明S&P500ETF比道瓊三十ETF更受投資人歡迎的原因。
ETF兩大特徵:一、被動操作,大幅降低交易成本,避免基金經理道德的風險;二、在集中市場流通,可在交易時間隨時買賣,不須擔心作業時間造成之預期落差。相對的,如果臺灣市場推出十支成分股的ETF,其績效必會因未及時坐擁成長股,比臺灣50表現差。至於中一百雖包含更多的高成長性股票,爲何表現不佳?
再往前觀察一九九五年曆史資料(表二),臺灣50以市值比重爲最重要的選股依據,再參酌流通程度訂出投資權重。大同也曾是成分股之一,2005年即被淘汰出局。相對的,鴻海在一九九五年市值權重僅0.31%,遠低於當時大同的1.85%,2003年六月卻成長至佔市值的2.52%,更成爲佔臺灣50權重4.96%的第五大權值股。
圖二說明,若臺灣中一百在1995年推出,即可掌握鴻海從當時市值排行第七十衝入前五十的高成長契機,但大同這類股票的衰退卻成爲中一百的成分股,抵銷掉成長股的成長績效。
宏達電與大立光分別在2005、2006年被納入臺灣50,大立光權重在今年達到2.01%,沒有資金購買單張大立光的投資人仍可透過投資臺灣50分享其成長性。相對的,圖二顯示買臺灣50避免了1990年代投資人過度崇拜金融股的迷信。
此外,臺灣50在九月剔除宏達電,爲不忍心停損的投資人斷尾求生,卻也避免停損在四十幾元的價格,且在被剔除前,其權重已下降至佔臺灣50的0.3%。很不幸的,宏達電被臺灣50剔除後,就成爲中一百的成分股。在元大臺灣中型一百設計出新的改良機制之前,我建議放棄考慮臺灣中一百,擁抱臺灣50。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第796期www.moneyweekly.com.tw,行動版APP下載http://tinyurl.com/ngpv39u。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