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崢:到底應不應該專注於“主權AI”

來源:環球時報

今年上半年,在標普500指數的大多數成分股表現不佳的情況下,英偉達股價累計上漲149%。與此同時,英偉達提出的“主權AI”概念也引起更多關注。在該公司看來,“主權AI”將成爲下一波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力,會把產業規模帶入新的量級。然而,“主權AI”也可能偏離其初衷,導致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更加不均衡,更加碎片化。

所謂“主權AI”,是指由一國政府驅動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投入。英偉達高層認爲,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意識到“主權AI”是大勢所趨,需要受到本國主權控制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進而實現本國人工智能的安全可控。特別是在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不少國家希望通過“主權AI”來提升戰略自給自足,減少對外部技術和數據的依賴,在全球AI競賽中獲得競爭優勢。

在支持者看來,“主權AI”能夠實現三大作用。一是提升數據安全和主權。通過建立政府所有的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政府能夠安全處理最爲關鍵的公共數據,避免數據外泄及被別國獲取。以此爲基礎,就能夠通過人工智能提升社會治理效率,提升本國競爭力。二是促進本土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和創新。政府可以將擁有的算力向社會和企業開放,降低其前期投入成本,促進人工智能應用和小微企業發展。三是增強國家競爭力。通過建立“主權AI”,政府和決策部門能夠更加直接地理解人工智能技術,進而設計更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市場監管智庫和國際規則。

然而,實現上述正面效果的前提,是擁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算力中心和一整套後期維護服務。當今世界,僅有少數公司有能力提供“主權AI”的技術解決方案,英偉達就是其中之一。這一概念給英偉達的未來成長性提供了一個更加宏大的敘事,即該公司不僅是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芯片企業,也將成爲給多個國家提供“主權AI”解決方案的最佳服務商。

對於一些中小國家而言,“主權AI”尤其具有吸引力。這些國家普遍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巨頭,其算力市場多爲外國企業所佔據。“主權AI”似乎給了這些國家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具有較強轉型動力的中東國家即成爲推動“主權AI”最爲積極的一股力量。3月,沙特阿美宣佈投入上百億美元,籌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算力中心。

雖然“主權AI”的故事看起來很美好,但這個故事還有3個沒有解決的問題。其一,圍繞“主權AI”的軍備競賽。由於投入巨大,任何一國在推動“主權AI”時都不僅着眼於國內市場,也希望本國算力中心有一定輻射效應。這將激發與其相鄰國家的不安感,促使其建設更爲先進的算力基礎設施。這種競賽難有盡頭,並且脫離了“主權AI”帶動本國產業孵化的初衷。

其二,“主權AI”的生態碎片化。“主權AI”將驅使政府在算力、數據處理上採取更嚴格的本地化要求,鼓勵發展基於本國語言的算法和大模型。這將讓一國的人工智能研發資源更加分散和碎片化,無法避免出現同質化競爭和重複建設,難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領先企業和產業集羣。

其三,“主權AI”的“南北”差異。英偉達、微軟等美國科技巨頭的市值已經超過不少致力於推動“主權AI”國家的GDP。在這種情況下,不少發展中國家很難依靠“主權AI”重新奪回本國人工智能發展的主動權,形成國際競爭力。它們的“主權AI”發展仍將由上述科技巨頭控制,並且可能成爲這些企業延續領先地位、擴大“馬太效應”的墊腳石。

“主權AI”的故事很誘人,其內在邏輯卻還有不少難以自洽的地方。任何一個國家都希望能夠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兼顧發展主動權、本國主權安全和國際競爭力,避免成爲科技革命的落伍者。這一心態下,科技革命往往很可能會推升不少國家的“技術主權”意識和技術民族主義。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曾反覆出現。

事實上,每一輪科技革命都是前一輪科技全球化持續激盪後的質變,科技革命中的領先國家和企業也往往是營造開放生態、彙集全球資源的先行者。從這一規律看,專注於“主權AI”可能與抓住科技革命浪潮的目的背道而馳。(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