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史話-富春山居圖 十年圓合夢(三之一)

開版啓事;本報今起新闢「兩岸史話欄目。這個欄目是爲重建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而開的。過去六十年,兩岸詮釋歷史各行其是、各自表述,導致歷史真相難明,歷史人物面貌模糊,嚴重影響兩岸共識的形成。近來隨着兩岸交流日益深化,許多歷史禁忌與壁壘正逐漸消除;因之重建兩岸的歷史記憶、型塑兩岸的歷史認識,可謂正當其時。

讀者來稿

本欄目接受兩岸讀者來稿,不論是針對歷史事件的探索,人物故事的挖掘,或是掌故典範、憶往追昔,均所歡迎。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請附姓名、身分證字號、戶籍及通訊地址、本人郵局帳號。勿一稿多投,本報對來稿有刪修權。

文章經本報採用後,同時刊載於中時新聞網、旺E報、旺報博客,並收錄於中時新聞網資料庫,不另計稿酬

編者案

今年3月兩會召開期間,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表示希望分藏海峽兩岸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能早日團圓,引起各方熱議浙江文化廳長楊建新曾爲此事奔走多年,過程曲折;亦如作者所言,《富春山居圖》的命運,一定意義上也是兩岸同胞隔海分離的折射。本文刊登於5月2日《杭州日報》,本報特予轉載。

說起《富春山居圖》這事,一晃就是十年了。

那時我擔任浙江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因爲工作原因,對兩岸之間的各種機緣會特別留心。我和我的同事們想到,可以利用《富春山居圖》,來策畫一次兩岸文化交流活動。

《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晚年的代表作,到今天也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它用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對中國後來的山水畫發展影響非常大,可以說開創了一個流派。這幅畫有着太多的傳奇經歷,聽我慢慢道來。

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硬是把畫搶救了出來;爲了掩人耳目,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

1350年,黃公望將此圖題款送給他的摯友──無用上人。100多年過去,明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傳到畫壇大家沈周手裡,他愛不釋手,反覆欣賞、臨摹,因爲當時畫上沒有名人題跋。沈周就把畫交給一位朋友題跋,結果被朋友的兒子偷偷賣掉,還硬說畫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沈周在畫攤上見到了被偷賣掉的《富春山居圖》,驚喜莫名,可當他籌集到錢轉身返回畫攤時,畫已經被人買走了。惋惜之餘,沈周硬是憑藉着記憶,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圖》。

被沈周丟失的真跡《富春山居圖》猶如石沉大海,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沒有消息。再次出現時,被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賣給了藏家吳洪裕的爺爺吳正志清順治年間,吳洪裕繼承了《富春山居圖》,傳說他於「國變時」置其家藏於不顧,唯獨隨身帶了《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踏上逃難之途。

吳洪裕臨近病危,對家人吃力地吐出一個字:燒。他想效仿唐太宗把《蘭亭序》帶到來生去的做法。就在此畫即將付之一炬時,吳洪裕的侄子吳靜庵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硬是把畫搶救了出來,爲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用偷樑換柱的辦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圖》。

畫雖然被救下來了,卻在中間被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爲一大一小兩段,起首一段已燒去,倖存的部分也是火痕斑斑了。從此,稀世國寶《富春山居圖》一分爲二。

換下的《剩山圖》只是殘卷中的殘卷,題跋也沒了。再向原賣主尋索,終於在廢紙簍中找到。

1652年,吳家子弟吳寄谷得到此圖後,將小段損卷燒焦部分細心揭下,重新接拼後裝裱,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幾乎看不出是經剪裁後拼接而成的,好像天神相佑。於是,人們就把這一部分稱作《剩山圖》。

1669年,《剩山圖》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廷賓購得。此後輾轉於各藏家之手,戰火硝煙中,長期湮沒無聞。再次面世,已是270多年後的1938年。認出它的是上海收藏名家吳湖帆。吳湖帆拿出家中珍藏的商周青銅器,將這個殘卷換了下來。吳湖帆發現,換下的只是殘卷中的殘卷,題跋也沒有了。後來再向原賣主尋索,終於在廢紙簍中找到,恢復了原貌

上世紀50年代初,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在浙江博物館供職。當他得知《剩山圖》在大收藏家吳湖帆手上,他是從戰亂中過來的人,覺得這件國寶在民間輾轉流傳,一旦天災人禍,以個人之力極難保存,只有國家收藏,纔是萬全之策。於是幾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量,想將它收歸浙江省博物館

吳湖帆好不容易得到如此寶物,決無意轉讓。沙孟海死磨硬纏,吳湖帆被沙孟海的至誠之心感動,終於同意割愛。1956年,《剩山圖》落戶浙江博物館,成爲該館“鎮館之寶”之一。

無用師卷清宮裡安放187年後,爲避戰火浩劫,歷盡坎坷,行程萬里,最終被運抵臺灣。

而保留了《富春山居圖》主體內容的另外一大段,在裝裱時爲了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後來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在清宮裡靜靜安放187年後,改朝換代到了1933年。

這一年,日軍攻佔了山海關,北京岌岌可危。故宮博物院決定將館藏精品轉移,以避戰火浩劫。自此之後的15年中,《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與近百萬件故宮文物一起,歷盡艱辛坎坷,行程數萬公里,由北京經南京輾轉運抵四川、貴州,至抗日戰爭結束後,陸續運回南京。又於1948年底,被運至臺灣。

(明日續)

楊建新/口述 嚴格/整理

開版啓事;本報今起新闢「兩岸史話」欄目。這個欄目是爲重建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而開的。過去六十年,兩岸詮釋歷史各行其是、各自表述,導致歷史真相難明,歷史人物面貌模糊,嚴重影響兩岸共識的形成。近來隨着兩岸交流日益深化,許多歷史禁忌與壁壘正逐漸消除;因之重建兩岸的歷史記憶、型塑兩岸的歷史認識,可謂正當其時。

讀者來稿

本欄目接受兩岸讀者來稿,不論是針對歷史事件的探索,人物故事的挖掘,或是掌故典範、憶往追昔,均所歡迎。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請附姓名、身分證字號、戶籍及通訊地址、本人郵局帳號。勿一稿多投,本報對來稿有刪修權。

文章經本報採用後,同時刊載於中時新聞網、旺E報、旺報博客,並收錄於中時新聞網資料庫,不另計稿酬。

編者案

今年3月兩會召開期間,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表示希望分藏海峽兩岸的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能早日團圓,引起各方熱議。浙江省文化廳長楊建新曾爲此事奔走多年,過程曲折;亦如作者所言,《富春山居圖》的命運,一定意義上也是兩岸同胞隔海分離的折射。本文刊登於5月2日《杭州日報》,本報特予轉載。

說起《富春山居圖》這事,一晃就是十年了。

那時我擔任浙江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因爲工作原因,對兩岸之間的各種機緣會特別留心。我和我的同事們想到,可以利用《富春山居圖》,來策畫一次兩岸文化交流活動。

《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晚年的代表作,到今天也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它用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對中國後來的山水畫發展影響非常大,可以說開創了一個流派。這幅畫有着太多的傳奇經歷,聽我慢慢道來。

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硬是把畫搶救了出來;爲了掩人耳目,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

1350年,黃公望將此圖題款送給他的摯友──無用上人。100多年過去,明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傳到畫壇大家沈周手裡,他愛不釋手,反覆欣賞、臨摹,因爲當時畫上沒有名人題跋。沈周就把畫交給一位朋友題跋,結果被朋友的兒子偷偷賣掉,還硬說畫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沈周在畫攤上見到了被偷賣掉的《富春山居圖》,驚喜莫名,可當他籌集到錢轉身返回畫攤時,畫已經被人買走了。惋惜之餘,沈周硬是憑藉着記憶,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圖》。

被沈周丟失的真跡《富春山居圖》猶如石沉大海,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沒有消息。再次出現時,被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賣給了收藏家吳洪裕的爺爺吳正志。清順治年間,吳洪裕繼承了《富春山居圖》,傳說他於「國變時」置其家藏於不顧,唯獨隨身帶了《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踏上逃難之途。

吳洪裕臨近病危,對家人吃力地吐出一個字:燒。他想效仿唐太宗把《蘭亭序》帶到來生去的做法。就在此畫即將付之一炬時,吳洪裕的侄子吳靜庵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硬是把畫搶救了出來,爲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用偷樑換柱的辦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圖》。

畫雖然被救下來了,卻在中間被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爲一大一小兩段,起首一段已燒去,倖存的部分也是火痕斑斑了。從此,稀世國寶《富春山居圖》一分爲二。

換下的《剩山圖》只是殘卷中的殘卷,題跋也沒了。再向原賣主尋索,終於在廢紙簍中找到。

1652年,吳家子弟吳寄谷得到此圖後,將小段損卷燒焦部分細心揭下,重新接拼後裝裱,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幾乎看不出是經剪裁後拼接而成的,好像天神相佑。於是,人們就把這一部分稱作《剩山圖》。

1669年,《剩山圖》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廷賓購得。此後輾轉於各藏家之手,戰火硝煙中,長期湮沒無聞。再次面世,已是270多年後的1938年。認出它的是上海收藏名家吳湖帆。吳湖帆拿出家中珍藏的商周青銅器,將這個殘卷換了下來。吳湖帆發現,換下的只是殘卷中的殘卷,題跋也沒有了。後來再向原賣主尋索,終於在廢紙簍中找到,恢復了原貌。

上世紀50年代初,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在浙江博物館供職。當他得知《剩山圖》在大收藏家吳湖帆手上,他是從戰亂中過來的人,覺得這件國寶在民間輾轉流傳,一旦天災人禍,以個人之力極難保存,只有國家收藏,纔是萬全之策。於是幾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量,想將它收歸浙江省博物館。

吳湖帆好不容易得到如此寶物,決無意轉讓。沙孟海死磨硬纏,吳湖帆被沙孟海的至誠之心感動,終於同意割愛。1956年,《剩山圖》落戶浙江博物館,成爲該館“鎮館之寶”之一。

無用師卷在清宮裡安放187年後,爲避戰火浩劫,歷盡坎坷,行程萬里,最終被運抵臺灣。

而保留了《富春山居圖》主體內容的另外一大段,在裝裱時爲了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後來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在清宮裡靜靜安放187年後,改朝換代到了1933年。

這一年,日軍攻佔了山海關,北京岌岌可危。故宮博物院決定將館藏精品轉移,以避戰火浩劫。自此之後的15年中,《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與近百萬件故宮文物一起,歷盡艱辛坎坷,行程數萬公里,由北京經南京輾轉運抵四川、貴州,至抗日戰爭結束後,陸續運回南京。又於1948年底,被運至臺灣。

(明日續)

楊建新/口述 嚴格/整理

開版啓事;本報今起新闢「兩岸史話」欄目。這個欄目是爲重建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而開的。過去六十年,兩岸詮釋歷史各行其是、各自表述,導致歷史真相難明,歷史人物面貌模糊,嚴重影響兩岸共識的形成。近來隨着兩岸交流日益深化,許多歷史禁忌與壁壘正逐漸消除;因之重建兩岸的歷史記憶、型塑兩岸的歷史認識,可謂正當其時。

讀者來稿

本欄目接受兩岸讀者來稿,不論是針對歷史事件的探索,人物故事的挖掘,或是掌故典範、憶往追昔,均所歡迎。來稿請寄[email protected]。請附姓名、身分證字號、戶籍及通訊地址、本人郵局帳號。勿一稿多投,本報對來稿有刪修權。

文章經本報採用後,同時刊載於中時新聞網、旺E報、旺報博客,並收錄於中時新聞網資料庫,不另計稿酬。

編者案

今年3月兩會召開期間,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表示希望分藏海峽兩岸的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能早日團圓,引起各方熱議。浙江省文化廳長楊建新曾爲此事奔走多年,過程曲折;亦如作者所言,《富春山居圖》的命運,一定意義上也是兩岸同胞隔海分離的折射。本文刊登於5月2日《杭州日報》,本報特予轉載。

說起《富春山居圖》這事,一晃就是十年了。

那時我擔任浙江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因爲工作原因,對兩岸之間的各種機緣會特別留心。我和我的同事們想到,可以利用《富春山居圖》,來策畫一次兩岸文化交流活動。

《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晚年的代表作,到今天也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它用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對中國後來的山水畫發展影響非常大,可以說開創了一個流派。這幅畫有着太多的傳奇經歷,聽我慢慢道來。

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硬是把畫搶救了出來;爲了掩人耳目,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

1350年,黃公望將此圖題款送給他的摯友──無用上人。100多年過去,明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傳到畫壇大家沈周手裡,他愛不釋手,反覆欣賞、臨摹,因爲當時畫上沒有名人題跋。沈周就把畫交給一位朋友題跋,結果被朋友的兒子偷偷賣掉,還硬說畫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沈周在畫攤上見到了被偷賣掉的《富春山居圖》,驚喜莫名,可當他籌集到錢轉身返回畫攤時,畫已經被人買走了。惋惜之餘,沈周硬是憑藉着記憶,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圖》。

被沈周丟失的真跡《富春山居圖》猶如石沉大海,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沒有消息。再次出現時,被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賣給了收藏家吳洪裕的爺爺吳正志。清順治年間,吳洪裕繼承了《富春山居圖》,傳說他於「國變時」置其家藏於不顧,唯獨隨身帶了《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踏上逃難之途。

吳洪裕臨近病危,對家人吃力地吐出一個字:燒。他想效仿唐太宗把《蘭亭序》帶到來生去的做法。就在此畫即將付之一炬時,吳洪裕的侄子吳靜庵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硬是把畫搶救了出來,爲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用偷樑換柱的辦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圖》。

畫雖然被救下來了,卻在中間被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爲一大一小兩段,起首一段已燒去,倖存的部分也是火痕斑斑了。從此,稀世國寶《富春山居圖》一分爲二。

換下的《剩山圖》只是殘卷中的殘卷,題跋也沒了。再向原賣主尋索,終於在廢紙簍中找到。

1652年,吳家子弟吳寄谷得到此圖後,將小段損卷燒焦部分細心揭下,重新接拼後裝裱,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幾乎看不出是經剪裁後拼接而成的,好像天神相佑。於是,人們就把這一部分稱作《剩山圖》。

1669年,《剩山圖》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廷賓購得。此後輾轉於各藏家之手,戰火硝煙中,長期湮沒無聞。再次面世,已是270多年後的1938年。認出它的是上海收藏名家吳湖帆。吳湖帆拿出家中珍藏的商周青銅器,將這個殘卷換了下來。吳湖帆發現,換下的只是殘卷中的殘卷,題跋也沒有了。後來再向原賣主尋索,終於在廢紙簍中找到,恢復了原貌。

上世紀50年代初,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在浙江博物館供職。當他得知《剩山圖》在大收藏家吳湖帆手上,他是從戰亂中過來的人,覺得這件國寶在民間輾轉流傳,一旦天災人禍,以個人之力極難保存,只有國家收藏,纔是萬全之策。於是幾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量,想將它收歸浙江省博物館。

吳湖帆好不容易得到如此寶物,決無意轉讓。沙孟海死磨硬纏,吳湖帆被沙孟海的至誠之心感動,終於同意割愛。1956年,《剩山圖》落戶浙江博物館,成爲該館“鎮館之寶”之一。

無用師卷在清宮裡安放187年後,爲避戰火浩劫,歷盡坎坷,行程萬里,最終被運抵臺灣。

而保留了《富春山居圖》主體內容的另外一大段,在裝裱時爲了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後來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在清宮裡靜靜安放187年後,改朝換代到了1933年。

這一年,日軍攻佔了山海關,北京岌岌可危。故宮博物院決定將館藏精品轉移,以避戰火浩劫。自此之後的15年中,《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與近百萬件故宮文物一起,歷盡艱辛坎坷,行程數萬公里,由北京經南京輾轉運抵四川、貴州,至抗日戰爭結束後,陸續運回南京。又於1948年底,被運至臺灣。

(明日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