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 “醫藥” 提案有哪些?
2025 年全國兩會期間,藥企的代表圍繞創新藥研發、人工智能、藥品專利、市場準入、中醫藥發展、國際化競爭等議題提出多項建議,從諸多媒體報道來看,貝達藥業、華海藥業、榮昌生物、天方藥業、以嶺藥業等國內藥企代表都帶來了自己的提案,下面給大夥兒簡單分享一下:
▍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
據《國際金融報》報道,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今年提交了三份提案,分別關於激發企業在醫藥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聚焦市場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建設,以及提升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國際競爭力。
在丁列明看來,當前我國醫藥科技創新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企業作爲創新主體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部分企業在創新投入、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等方面仍有待加強。
另一方面,企業在創新過程中面臨高成本、高風險、長週期的現實問題,亟須更完善的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和產業環境優化。
因此,今年兩會提交的一份提案重點關注如何更好地激發企業在醫藥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推動產業創新能力提升,包括完善創新藥價格形成機制,探索建立多元醫保支付體系,專項支持幹細胞治療等前沿領域的協同創新,增進政府引導基金與產業投資基金協作,合力支持創新藥發展,鼓勵企業併購等。
丁列明遞交的第二份提案聚焦市場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建設。他指出,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而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是創新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
他建議國家支持浙江開展市場導向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試點,深化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爲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提供浙江方案。
第三份提案則是圍繞如何提升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國際競爭力建言獻策。在丁列明看來,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迅速,正從“跟跑者”向“領跑者”加速邁進,特別是在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細胞與基因療法等前沿領域,一批優秀的本土企業正在快速崛起,並逐步參與全球競爭。
他建議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效應”;以龍頭企業培育爲核心,激活產業集羣“磁場效應”;以創新生態構建爲抓手,發揮產業創新“協同效應”。
▍華海藥業總裁陳保華
據財聯社報道,華海藥業總裁陳保華提交了6條醫藥行業建議。
陳保華認爲,推動國家藥品監管體系加入WLA清單,推動國際監管協同,對於提升中國藥品監管機構的國際認可度,助力中國製藥企業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除此之外,陳保華還認爲,現行的藥品專利期限補償制度,從表面上看激勵了藥品創新,延長了專利產品五年的銷售保護期,但本質上卻對醫藥行業產生了強烈的副作用,深層次導致了中國原料藥和製劑在全球市場落後了5年,使得中國製藥在應對仿製藥的全球殘酷競爭時處境雪上加霜。
具體而言,根據現行的藥品專利期限補償制度,在專利補償期內,由於製造行爲被認定爲侵權行爲,致使國內醫藥企業不得生產包括原料藥和製劑在內的專利產品,阻礙了中國製藥企業將藥品出口至那些無專利保護或專利保護已終止的其他國家。
陳保華提到,不受專利期限補償制度約束的國家比我國藥企早5年搶佔國際醫藥市場,導致我國製藥企業退出約四分之三的國際市場;喪失國際市場不僅意味着我國仿製藥產業發展空間急劇縮小,更可能引發製藥企業外遷、產業空心化等一系列連鎖反應。
他因此建議,第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四十二條中增設第四款“出口豁免”例外規定,即:在藥品專利權延長期內,以出口爲目的或最終以出口爲目的的原料藥和製劑的研發、製造、使用、銷售、許諾銷售和進口等行爲不構成侵犯專利權。
第二,藥品專利期限補償制度不應該將權利事實擴展到中國之外的國家和地區,不應該限制以出口爲目的的正當商業行爲,不應該損害我國醫藥產業國際化發展。
第三,在藥品專利期限補償制度中增設上述“出口豁免”例外規定,既不違背中國藥品專利期限補償制度的立法本意,也不會影響專利權人在中國的權益實現,並且也不違反其他國際條約中應遵循的規則,同時還能引導和保障我國原料藥、仿製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升我國醫藥產業國際市場核心競爭力。
▍榮昌生物製藥董事長王威東
榮昌生物製藥(煙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威東建議,深化創新藥醫保國談定價機制改革,加強醫藥產品經濟性評價機構能力建設,積極支持高水平創新藥獲得合理回報,在一定期限內保持價格相對穩定,讓企業收回研發成本,夯實可持續發展“支撐力”。
“要對‘真創新’有一定政策傾斜。”他說。
▍天方藥業副總經理樊振
通用技術中國醫藥所屬天方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樊振關注藥用原輔料創新問題。他建議,製劑生產企業、藥用原輔料生產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設立研發項目,聚力解決國產藥用原輔料在高端製劑應用中的技術難題,儘快實現在高端藥用原輔料領域對進口產品的替代。
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首席科學官朱濤
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首席科學官朱濤建議,優化市場準入等相關流程,加快創新產品的臨牀應用。
“創新產品獲批上市後,要進入公立醫院實現臨牀應用,還需經過較爲複雜的招標採購流程。而且大部分公立醫院每年只有一次招標機會,錯過了就只能等下一年。”
▍以嶺藥業董事長吳相君
以嶺藥業董事長吳相君在今年兩會上帶來了《關於加快推進中醫藥數字化智能化的建議》,提出通過完善中醫藥數據平臺建設、深化數智技術在中醫藥領域的融合應用、培育複合型人才等舉措,爲中醫藥現代化注入新動能。
在基礎數據建設方面,建議進一步加強中醫藥數據平臺建設。同時,吳相君建議進一步推動數智技術與中醫藥服務深度融合。利用大數據技術加強對古籍文獻、古代經典名方和名老中醫經驗方劑的挖掘和整合,爲中醫藥數智化提供支撐。並建議在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中,開設具有中醫藥特色的數據科學和人工智能類專業,建立中醫藥數智化實踐教學基地。
▍山東百多安首席科學家張海軍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百多安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張海軍關注監管制度完善問題。他建議,藥監部門不斷優化創新醫療器械認定機制,進一步完善醫療器械分類管理,促進醫療器械產業更好更快發展。
各位小夥伴可以看到,今年醫藥界的提案整體聚焦“研發創新”、“國際競爭”、“市場準入”等熱門主體,這也說明,當下我國醫藥企業均在努力突破創新瓶頸,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除了以上藥企代表的提案,醫藥相關的較受關注的提案還有很多,比如據新京報,中國科學院院士陳鬆蹊關注仿製藥監管,他建議,加強藥品上市後監管,推進藥品再評價工作,尤其是進入醫保集採的藥品。同時,豐富醫保藥品種類的選擇,在醫院同時提供原研藥和仿製藥,設置不同的報銷比例,視患者病情合理選擇藥品。
綜合自:新京報、國際金融報、財聯社、醫藥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