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打擊“炒代碼”等無厘頭炒作 監管亟需與時俱進
每經評論員 杜恆峰
據媒體報道,11月22日上午,一些股票代碼末尾兩個數字相同的個股出現漲停潮。這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新的概念炒作方式。任何成熟、理性的投資者,都不會參與類似炒作。但類似的無厘頭炒作現象時有發生,不得不令人深思。
非理性炒作脫離上市公司基本面,短期股價大漲大跌在造富極少數人的同時,卻讓更多普通投資者遭遇巨大損失,這與市場發展所要求的理性投資、價值投資、長期投資格格不入。只有將這些過度投機行爲降到最低,才能塑造健康的投資文化,形成良好的投資生態。但在解決問題之前,首先需要認識清楚問題表象下的深層次邏輯——炒作之風來得快去得也快,沒有緣由的大漲之後往往是必然的大跌,明明風險極大,爲何資金仍會涌入?
這要回到資本與生俱來的特點來觀察:資本是流動的,是要逐利的,沒有機會它甚至會主動創造機會。由於宏觀經濟週期、資本市場自身發展階段等因素影響,A股近些年寬基指數級別的長期投資機會比較稀缺,活躍的逐利資本就會轉向各種概念炒作。細心的投資者會注意到,各種主題概念和以滬深300爲代表的核心資產存在明顯的蹺蹺板效應,其根源也在於此。
相關公司發佈的風險提示不可謂不夠多、不夠充分,交易所問詢、要求覈查甚至停牌的監管措施不可謂不嚴密,證監會對違規交易或操縱股價的處罰不可謂不嚴厲,但這些治理舉措都跟隨於炒作風潮之後,無法事先佈防。資本的逐利性是客觀存在的,要解決資本市場的結構性問題,既要從短期強監管、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着手,也要從改善投資者結構、改變上市公司結構着手,尤其是建立起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市場反饋迴路。
和以往的概念炒作不同,本輪概念炒作的非理性成分更重,個股漲幅更誇張,這與社交媒體形態的變化緊密相關。如今短視頻平臺將更多的人接入了互聯網,而視頻本身更有感染力,創作者和讀者連接更緊密,算法推薦則是將KOL(關鍵意見領袖)的影響呈幾何倍數放大。以往操縱股票的難度很大,設置多個賬號拉擡然後出貨會留下大量痕跡,監管相對好查證,但有了短視頻平臺這個工具,提前埋伏的資金通過層層鏈條間接影響直播間的薦股內容,趁股價拉昇之後出貨,這幾乎無法找到有效證據,監管難度大增。
概念炒作面臨新問題,也需要新解法。各主要視頻平臺已經對違規內容採取了下架、對相關作者禁言等處理。但正如筆者之前所指出的那樣,止步於賬戶處理並不夠,嚴格追究民事乃至刑事責任有其必要性。勿以惡小而放過,類似案例的處置要做到全面覆蓋,發現一起就應該嚴肅查處一起,以體現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讓其他意圖模仿者望而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