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消費走熱,監管亟須跟上

隨着年輕一代成爲消費主力軍,一場滿足情緒價值的消費熱潮悄然興起。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期發佈的《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3)》顯示,除了追求性價比,情緒釋放將成爲影響年輕一代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因素,情緒消費有望成爲今後一個時期新的消費熱點。(10月8日《經濟日報》)

就現實來看,一些年輕人的消費需求的確呈現出從功能性向情緒性轉變,並願意爲情緒價值買單。在網購平臺上,一款標價5元的胡蘿蔔兔解壓玩具的銷量達到10萬件以上,不少帶有情緒撫慰價值的文字型手機殼、T恤衫也成爲熱門選擇。與此同時,一些虛擬情緒商品應運而生。去年,淘寶公佈的年度十大商品中,“愛因斯坦的腦子”獨樹一幟,成爲歷年來首個入選年度商品的虛擬商品。

情緒消費主要是指爲了滿足消費者精神需求的消費形式,具有消費虛擬化、行爲符號化、心理補償性等特徵。無論是娛樂型的“虛擬蚊子”“孤寡青蛙”,還是療愈型的“情感樹洞”“失戀安慰”,以及陪伴型的“叫醒哄睡”等,均不乏擁躉。年輕人熱衷爲情緒價值買單,不斷創造出新的消費場景,並催生了以療愈、冥想、手工DIY爲代表的線下新業態。美團平臺數據顯示,當前平均每月上線1000多個服務新供給,“療愈+SPA”佔七成以上。

年輕人越來越關注自我情緒,特別是當一些負面情緒增加的時候,希望通過種種方式加以排遣,也渴望爲積極情緒開個“入口”。從“買一個讓自己開心的商品”,到“買一個商品讓自己開心”,年輕人追求的不只是商品,更是一場“心靈按摩”,或一劑“情緒解藥”。而對積極情緒的追求,不僅影響着消費選擇和消費行爲,也逐漸發展成爲一種消費模式,並不斷誘發商家創造出新的消費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情緒消費在激發市場活力的同時,也面臨“情緒消費品”市場監管的缺失。應當看到,情緒消費是一種新興的消費現象,有關銷售規則和監管機制尚未建立和完善,可能出現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情況。特別是,法律層面對一些虛擬情緒商品的銷售缺少嚴格的約束,包括對服務提供者的專業能力和倫理規範,也缺乏明確、完備的規定要求,從而可能出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泄露消費者隱私、提供不正當服務、不合理收費等。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市場上與“情緒”相關的專利超過3700項,表明企業越發重視對情緒價值的挖掘。滿足情緒價值的消費熱潮悄然興起,並有望成爲新的消費熱點,更應當努力維護這一市場有序健康發展的勢頭。因此,對於情緒商品和情緒服務,有關部門應明確相應規則,制定行業標準,釐清合法合規邊界,避免可能產生市場風險。同時要加強市場監管,建立有效的投訴和預警機制,防範各種糾紛發生,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消費者也應當增加辨別能力,理性消費情緒商品和情緒服務,注意保護個人信息和隱私安全。歸根到底,努力學習和工作是最好的減壓器,年輕人應篤定“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注重在現實生活中提高人際交往和社會參與能力,努力提升自己的情緒價值。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