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丨以最嚴格的執法讓非法薦股“無處容聲”
每經評論員 杜恆峰
社交媒體網絡再次展現了其強大的影響力。近日,A股市場上一些股票的莫名大漲甚至連續漲停,背後都有網絡主播的助推。據測算,一個擁有5萬名觀衆的直播間,能夠動員的資金量可達5億元,相當於一箇中等規模的遊資,足以將一隻中小盤股票推至漲停。這些直播間的主播們通常會在顯眼位置展示投顧執業編號、所屬公司以及風險提示,但在一些隱晦的“憋單”等營銷話術下,投顧變成了薦股者,甚至誘導新手投資者“接盤”。
分散的信息或觀點是一回事,但將大量人羣聚集並灌輸某些觀點或直接薦股則是另一回事。前者隻影響少數人,而後者則可能擾亂市場的正常運行,並伴生“黑嘴”“搶帽子”“殺豬盤”“非法投顧”等黑灰產業鏈。例如,2021年和2022年時有出現的“殺豬盤”曾轟動一時,其典型模式是:佈局者將自己包裝成所謂的“專家”或“老師”,通過社交媒體鼓吹某企業的產品或技術,並密集推薦股票,最後在股價被擡高後賣出獲利。今年9月下旬以來,隨着股市回暖,社交媒體平臺上的非法薦股活動明顯增多,各平臺也進行了重點處置。
儘管監管機構和平臺採取了嚴厲措施,非法薦股活動依然難以徹底禁絕。筆者認爲,這主要歸因於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這些活動常常通過私密的羣聊、私信以及各種暗示方式進行,甚至以“送資料”等隱晦名目掩蓋真實目的,這使得無論是事前事中的管控還是事後的取證都極爲困難。二是資金一旦被集中且動作一致,所謂的“神預測”就能實現,這是許多投資者的“剛需”。三是部分人存在僥倖心理,認爲自己沒有購買相關股票,未從中牟利,只是收取少許“課程”費用,屬於小打小鬧,不會引起監管部門的注意。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無牌照、無執業資質的個人或機構不得從事投顧活動。從事投顧活動需要有相應的場所、制度和人員,並且必須遵循瞭解客戶,向客戶提供與其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投資建議的原則,不得以虛假信息、市場傳言或內幕信息向客戶提供建議。這些法律規範非常明確,但實際執行情況決定了法規的嚴肅性和震懾力。
要有效治理社交媒體平臺上的非法薦股活動,監管機構和平臺的密切配合至關重要。不以惡小而放過,以最嚴格的執法讓所有非法活動都受到應有的懲處,是最有效的治理方式。對於違規內容,平臺的處理方式包括內容下架、資料重置、賬號禁言等,但這些措施對於非法薦股的潛在收益來說往往顯得微不足道。因此,平臺應將掌握的違法違規線索與監管機構共享,監管機構可據此嚴格依法依規處置,並及時向全社會公開,確保法律法規執行沒有死角。只有這樣,資本市場才能更有序地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