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如何看待房企“黑馬”異軍突起

每經評論員 薛暉

歲末年終,各機構的房企榜單陸續發佈。與前兩年相比,今年一個突出變化是,有一批“黑馬”房企異軍突起。這些“黑馬”要麼是TOP100房企裡的新面孔,要麼在榜單上排名大幅躍升。他們有個共同特點——均爲央企或地方國企。

衆所周知,2023年中國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房企也經歷了一輪洗牌。有些上市房企退市了,也有些民營房企債務違約,業績排名明顯下滑。與之相反,一批央國房企逆勢而上,排名躍升,成爲業內“黑馬”。此一降一升,自然有“同行襯托”的因素,更有國企戰略調整的背景。

其實,房地產行業一直就有龍頭央國企高居榜上,如保利發展、中海地產、招商蛇口,這三家在近幾年一直處在業績榜的TOP10。而這些房企也是長期深耕於此,有深厚的人才、管理、土地、資金優勢。而“黑馬”房企則不然,有的企業是近幾年才“入行”。

縱觀“黑馬”房企,大體分爲三類:一類屬於“中建系”,如中建壹品、中建東孚、中建智地、中建玖合等,都是中國建築下屬各局的地產公司;另一類屬於行業央企背景,如中國中鐵、中國鐵建、電建地產,其母公司分別是鐵路和電力建設龍頭企業;還有一類屬於地方國企,如國貿地產、象嶼地產,這兩家地產公司的母公司均爲福建國企。

正是由於“同行襯托”——由於部分民營頭部房企出現債務違約,引發購房人擔憂其交付能力,導致購買力涌向央國企房產公司,於是造就了一批“黑馬”。也正是由於相當一批頭部民營房企現金流困難,以至於這批“黑馬”房企成爲各城市土拍市場的座上賓,爲接下來的房企排位賽競爭打下基礎。

然而,這批“黑馬”崛起也存風險,或者說有隱憂。

正在彎道超車的“黑馬”房企普遍選擇從民營房企挖人。而這些職業經理人或由於路徑依賴或由於別的原因,多選擇“高週轉”路徑。之前許多民營房企高速成長的秘訣就是“高週轉”,此舉可以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有利於企業擴張。但追求規模和速度的背後,代價也很明顯——在高速發展慾望的驅動下,房企會被動加槓桿,從而提升了企業風險。

與上述風險相伴的是另一種風險。

由於樓市的量價回調,土地市場也在退燒。但“黑馬”企業積極搶地甚至高價搶地,很可能是在土地市場上高位接盤。如果市場不能迅速反轉,則可能“算不過賬”。而新挖到的職業經理人,只有拿到項目纔可能有施展拳腳的機會,纔可能端穩飯碗,於是各級拿地塊,做業績,而對風險考慮不多。

其實,“黑馬”房企不可能沒想過風險,目前的市場環境遠不如五六年前,而之所以要以身犯險,某種程度上也是迫不得已。縱觀上述“黑馬”,許多是因爲母公司業務萎縮而另謀出路。近年來,高鐵、地鐵、路橋、港口等基建大訂單銳減,迫使建築、港口、鐵路建設類的央企轉型,其中一個重要相鄰行業就是房地產。這正是“黑馬”房企崛起的原因和動力之一。

從業務相關度上講,建築類公司與房地產公司是有相似之處,但後者面對的是C端客戶(消費者),市場化程度更高,風險也更大。這可能是部分“黑馬”房企所未有預料的。

實際上,在這批“黑馬”進入房地產之前,中冶、葛洲壩等一批央企也曾大舉進軍房地產,但效果不盡如人意。試想,如果在行業順風順水時都沒有賺到錢,想在逆境中賺錢,是不是該多一點克服困難的心理準備?

總之,房地產業必須要洗牌,也需要“黑馬”注入新的活力。但“黑馬”自身也要反思和警惕,不要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