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課上還不放假”,如何破解家長的“衆口難調”
學生明明“沒有課上,但學校還不放假”?
據信息時報報道,廣州一些學校考試後還需要過一週才正式放假,而正式放假前一週正是“假前教育周”,小孩子需要按正常上學時間回校上課、參加校園活動。對此,多所學校表示“假前教育周”不僅是學生放鬆身心的好時機,也是學校開展特色素質教育的重要時段。
這樣的安排引起不少討論。有家長提出,“假前教育周”學生“沒有課上”,學校何不提前放假?但也有家長表示,學生若過早放假,會增加雙職工家庭的照顧壓力。不同的家長對此舉表達了不同的想法。
首先要說明的是,“沒有課上”是一個不夠準確的說法。這裡的“課”指的是學科類課程,但從報道來看,學校會利用考試結束後這一週開展特色教育活動,有的學校是文體活動、安全教育講座,有的是社會實踐活動,有的則是跨學科課程。
不同學校根據自身特色組織活動,並非字面意義上的“不上課還不讓學校放假”。學校是將“假前教育周”當成了課內教學活動的延伸和拓展,而非假期。
那麼,爲什麼家長對“假前教育周”不會有不同的意見?事實上,部分家長是認可這些綜合活動的意義的。尤其對雙職工家庭來說,本來學生一放寒暑假,就不知道如何安排孩子,很多時候只好把孩子往校外培訓機構送。
但這樣不僅增加了經濟負擔,也容易讓孩子的假期淪爲“第三學期”。“假前教育周”不僅可以讓孩子安全呆在學校,還沒有過重的學習任務,是一舉多得。
可對於另一部分家長來說則並非如此。在其看來,既然最後一週沒有實質的教學內容,那不如放假,既可以省去接送的麻煩,也可讓孩子有自己的安排。與學校安排的“假前教育周”相比,部分家長更傾向於讓孩子參加不同類型的集訓。
這種衆口難調,無疑是當下教育發展的一大現實。也即,隨着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教育資源的富足,家庭對子女教育的需求有着更加多元化、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這也導致學校的活動很難滿足所有家庭的需求,即便學校已經開發了不少活動。
而且,不僅是家長有不同的需求,對學校和教師來說,也期待有更大的靈活自主空間。對教師而言,最後一週任務多、工作重,所以一些老師傾向於“鼓勵”學生請假,以便讓自己能鬆一口氣。但上級部門對“假前教育周”的嚴格要求,讓學校陷入了兩難。據媒體報道,多區教育局反映,近三個學期針對“最後一週”學校“鼓勵”請假或拒絕請假的投訴都在增多。
如何破解這種“衆口難調”?首先是要凝聚最大的共識,認真傾聽家長、學生以及教師的聲音。《羊城晚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對於“期末考結束後的一週,支持留校還是放假”的問題,88.1%的投票者選擇放假,11.9%的投票者選擇留校。這樣的調查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長和社會的聲音,值得有關方面參考。
另外,有市民在廣州市教育局官網留言反映“寒假太短”,稱“反對縮短寒假”,希望“爲了學生們的身心健康,把假期還給孩子們”。這些聲音無疑都該得到重視。即便教育部門的安排初心是好的,也應該最大程度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其次,學校如果不放假,就應該讓家長看到“不上課”卻呆在學校裡是有意義的。這就要求各方要創設更多有意義的育人活動,來吸引家長和學生。同時,要有靈活的自主空間,既要給學校的自主空間,也要給家長和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而不管是上課還是開展其他教學活動,承擔者都是教師,因此,如何不增加教師的額外負擔,也該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總之,對“假前教育周”這樣的特色舉措,如何應對家長的衆口難調,還需要相關方面多考量一些。只有把各類因素都納入考量,方能更好地吸引各方積極參與。
撰稿/李一陵 編輯/馬小龍 校對/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