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趙隆:「大三角」舊棱鏡無法折射大國關係新現實

名家觀點》趙隆:「大三角」舊棱鏡無法折射大國關係新現實。(澎湃新聞)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趙隆9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大國是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重要變數,其互動方式也是決定時代主題和國際秩序的關鍵因素。但一段時間以來,少數國家單純以「競爭」定義大國間關係,嘗試對曾經的「威懾與遏制」戰略再包裝,爲維繫霸權理論背書,其中也包括把中美蘇「戰略三角」或「大三角」的分析架構套用在中美俄關係上。這類「大三角」舊棱鏡,無法折射大國關係新現實。

趙隆稱,面對以前所未有方式展開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和歷史之變,繼續通過「戰略三角」這種極富冷戰色彩的邏輯看待大國互動,屬於典型的刻舟求劍或緣木求魚。因客觀上看,支撐「戰略三角」的結構性基礎不復存在。主觀上看,「戰略三角」無法相容大國的多元化訴求和政策路徑。

趙隆表示,相較於「戰略三角」邏輯的解釋力困境,中國自2012年起宣導構建的新型大國關係,更符合國際體系和秩序變革的新現實,強調的「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原則,也更符合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

首先,「相互尊重」是適應國際力量對比歷史性變化的必然選項。無論歐洲的「戰略自主」訴求還是「全球南方」的集體意識都表明,隨着世界多極化趨勢深入發展,中美俄雖構成世界主要力量中心,但國際秩序的整體架構仍受到其他力量中心的影響以及各類國際和多雙邊機制、非國家行爲體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塑造。因此,大國需要客觀看待國際力量對比的歷史性變化,主動適應「西強東弱」與「東昇西降」的並存格局,尊重不同的社會制度、發展道路與核心利益,在求同存異中找到最大公約數,在全球和地區議程、多邊和雙邊架構中找到利益契合點,而不是利用「戰略三角」的舊邏輯製造新的陣營對抗氛圍。

趙隆稱,其次,「和平共處」是破解「大國必戰」等歷史宿命論的重要實踐。理論上講,競爭是國家間關係的一種常態,大國競爭也是國際關係的永恆主題之一。但是,利用自身霸權地位和同盟體系,以競爭之名進行極限施壓、前沿遏制和戰略圍堵,勢必加劇大國間的緊張狀態甚至引發衝突。與之相反,新型大國關係強調堅守不衝突、不對抗的底線,宣導以建設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問題,有利於打破所謂崛起國和守成國「必有一戰」的歷史宿命論。在這方面,中俄關系的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性質,強化歷史邏輯、內生動力和世界意義的導向,也成爲大國間探索正確相處之道的範本。

趙隆認爲,最後,「合作共贏」更符合國際社會整體利益和各方共同期待。面對大國博弈更趨激烈,局部衝突和動盪頻發,經濟復甦乏力和全球性問題加劇的新的動盪變革期,各國普遍不認同「戰略三角」式的大國獨尊意識,不希望被迫在「民主對抗威權」敘事中選邊站隊,厭倦甚至反感少數國家沿襲霸權邏輯、集團政治,更期待中美俄歐等世界主要力量成爲破解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的動力源,而不是加劇和平赤字、信任赤字的負能量。因此,以合作共贏等爲原則的新型大國關係宣導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共同促進全球發展,通過議程協調提供公共產品,符合世界對負責任大國的角色期待。

趙隆強調,不可否認,中美俄關係的確是國際政治的重要結構變數,但無視國際體系和秩序的時代特徵,簡單將其作爲中美蘇關係的歷史延伸,並將冷戰特殊背景下的「戰略三角」邏輯生搬硬套,只能得出「拉一方打一方」或「雙遏制」「打楔子」等錯誤選項,更無法理解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核心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