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找出全數高風險聽損兒 專家籲政策納病毒、基因篩檢

衛福部國健署舉辦「聽見世界的美好 黃金72小時篩檢期」記者會,副署長魏璽倫(左4)、樂樂母親(左1)、臺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振吉(左2)等人出席。記者林琮恩/攝影

根據統計,全球每千名新生兒中,約3至5名先天性聽損患者。衛福部國健署民國101年起開始新生兒聽力篩檢補助,去年共篩檢13萬4082人,篩檢率達98.9%,發現786名聽損兒童。專家表示,聽損原因6成與基因有關,建議未來篩檢項目擴及基因檢測。

國健署簡任技正林真夙表示,新生兒聽力篩檢是補助本國籍未滿3個月新生兒進行篩檢,嬰兒出生後24至36小時內進行第一次篩檢,篩檢未過者,36至60小時完成第二次篩檢,如有異常者,孩子滿月、每三個月時,會再進行篩檢,並轉介耳鼻喉科確診,且在確診後1個月內配戴合適輔具。

臺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振吉說,幼兒聽損六成都是基因導致,但目前篩檢政策並未納入基因檢測;瞭解患者是否具基因變異,會影響後續醫療決策,包括是否適合裝設電子耳等,且目前已有一、二個基因,有基因治療進入研發階段,已開始臨牀試驗。國人常見與聽損相關的基因,共有約30個,基因篩檢模組費用大約8千元,日韓健保都已給付,美國多屬保險公司也願意負擔。

「聽力篩檢無法找出全數高風險聽損兒童。」吳振吉說,有些兒童會出現「遲發性聽損」情況,出生時檢查不出問題,但隨年紀增長,聽力漸進性變差,這類患者多是鉅細胞病毒感染導致,目前已有鉅細胞病毒篩檢模組可供臨牀使用,但必須自費,美國有些州採取聽力篩檢搭配鉅細胞病毒檢測作法,建議國內可在評估成本效益後,逐步將相關檢測納入。

吳振吉表示,鉅細胞感染導致聽損患者,已有抗病毒藥物可治療,但有輕微副作用,會導致患者白血球下降,因此確認爲鉅細胞感染後,臨牀上應密切監測患者症狀,不必第一時間就投藥,部分患者可藉由自體免疫清除病毒,實際發生遲發性聽損的比率,約佔15%。

1歲8個月聽損患者樂樂,母親表示在出生後3天內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未通過」,隔兩天再測仍「不通過」,經轉介至醫院檢查確診爲聽力損失,想到孩子可能終生聽不到聲音,必須以手語溝通,自己擔心到以淚洗面,所幸在佩戴輔具,搭配語言治療後,樂樂已能說出「爸爸、媽媽、再見」等日常對話。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目前全國總共有259家醫療院所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其中有64家提供新生兒聽力確診服務,透過及早的篩檢和治療,早期發現幼童聽力問題,予以適當治療和復健,才能讓聽損患者在生命初期獲得專業的聽覺照護,保障每個孩子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