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不好賣了?華爲強勢迴歸,“座次重排”!

作 者丨倪雨晴

編 輯丨包芳鳴 劉雪瑩

圖源丨IC

手機行業主要是頭部企業間的角逐,但2024年四季度的最新排行又映射了新的變局。

2025年1月21日,根據Counterpoint的手機銷量月度報告的數據,第四季度,華爲位居市場份額榜首,其後是小米、蘋果、vivo和榮耀。這是自美國禁令以來,華爲首次重新奪回市場榜首地位,該季度中,華爲銷量同比上漲15.5%,小米同比增長3.9%,而蘋果下滑18.2%。

座次變換中,能看到此消彼長的殘酷競賽,雖然各家銷量增減有所差異,但是前五名的份額差距其實不大。大家在16.3%—18.1%之間爭奪地盤,中國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也可見一斑。

從2024年四季度整體來看,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降3.2%,成爲2024年唯一出現同比下滑的季度。對此,Counterpoint副總監Ethan Qi解釋道:“智能手機市場在2024年前三個季度出現反彈,每個季度均實現同比增長。然而,由於消費者消費行爲變得謹慎,第四季度的增長勢頭開始放緩。”

不過,2024年全年的數據仍然向好,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在連續幾年的下滑後終於觸底反彈。IDC的數據顯示,中國智能手機全年出貨量達到2.86億臺,同比增長5.6%,呈現復甦之勢。

不論是IDC的出貨量數據還是Counterpoint的銷量數據,都顯示出2024年華爲強勢迴歸,已經回升至第二名,vivo繼續穩居市場第一。蘋果的市場份額則持續下滑,面臨來自國產品牌在高端市場的強勁挑戰。

與此同時,白熱化的存量市場迎來政策利好,2025年全國性手機補貼政策持續推出,近日已經紛紛落地。在多位分析師看來,國補能夠在短期內繼續刺激手機消費需求,有望在2025年初延續市場增長。但需要注意的是,政策紅利消退後,長期的換機驅動仍要看產品創新和消費者的需求變化。

華爲增長,蘋果下跌

受益於換機週期、技術創新和復甦趨勢,2024年手機市場回暖,頭部廠商的爭霸賽也愈演愈烈。

具體來看,Counterpoint公佈的2024年中國手機市場銷售排名中,vivo以17.8%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華爲以16.3%緊隨其後,小米以15.7%排名第三,隨後是佔比15.5%的蘋果和15.0%榮耀,OPPO以14.3%排在第六。

再看IDC同期的出貨量排名,前五名依次是vivo、華爲、蘋果、榮耀和OPPO。對比來看,一個重要的關注點是華爲強勢反彈和蘋果承壓下跌,且2024年第四季度尤爲明顯。

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4年第四季度,華爲以18.1%的市場銷售份額躍居榜首,銷量同比增長15.5%,全年銷售同比增長36.4%,成爲頭部廠商中增幅最大的品牌。

Counterpoint高級研究分析師Mengmeng Zhang表示,這主要得益於華爲Nova 13系列和Mate 70系列在中端和高端產品線上的雙線發力。國產芯片供應能力的提升,以及HarmonyOS Next系統的加持,使華爲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力得到顯著增強。

華爲迴歸的同時,也對蘋果和其他國產品牌造成影響。對於蘋果而言,2024年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市場份額在縮小。

IDC的報告分析道,蘋果產品競爭力優勢不在,AI功能上線時間難以確定,渠道改革效果不顯著使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壓力日趨增加。但是2024年蘋果在800美元以上的市場份額依然佔據60%。

Counterpoint高級分析師Ivan Lam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由於現有用戶換機需求的存在,蘋果的新機型仍然保持不錯的銷量。大部分的蘋果用戶,在使用幾年後極少會重新換回安卓。蘋果有非常易用的交互和成熟的App生態,此外對於有視頻拍攝需求的用戶也有很強的吸引力。”

隨着華爲的進一步迴歸和其他國產手機的發力,蘋果在2025年還將繼續面對壓力。尤其是在高端市場上還將繼續受到華爲的擠壓。與此同時,Ivan Lam也指出,華爲在增長復甦後,2025年增速可能放緩一些。

蘋果手機降到歷史最低價

爲了穩住下跌勢頭,蘋果已經在2024年開啓了多輪降價促銷。

2025年年初,蘋果門店再次罕見對iPhone16系列新機型進行補貼優惠。目前部分線上官方旗艦店內,iPhone16系列的降價幅度超過千元。

1月21日晚間,多條和iPhone相關的消息衝上微博熱搜。有網友發現國補後iPhone13 128G版本到手價格跌破3000元,降到歷史低價。

在京東平臺上,iPhone13銷售頁面顯示,指定地區補貼後到手價2999元。

另據九派新聞報道,有消費者通過國補下單了一臺內存256G的iPhone16,價格爲5499元。他還對比了美國市場,國補後的iPhone16全球最低價。

1月22日,有消息稱iPhone13將不再上架,蘋果自營渠道不參與國補。據中新經緯報道,蘋果官方客服表示,過時的、已經停產的部分產品均會做下架處理,未來也不會再上架。對於在蘋果自營渠道買iPhone能否領國補,上述官方客服表示,目前蘋果官網等自營渠道不參與國補活動。

Canalys高級分析師朱嘉弢認爲,蘋果降價對於銷量提升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提振效果不大,尤其是在未來國家對 6000 元以下機型進行補貼,蘋果的定價也被攔在補貼之外。

榮耀換帥,出海尋路

華爲和蘋果之外,其他安卓陣營的國產手機廠商各有變化。

其中,榮耀在2024年四季度的下滑也受到關注,Counterpoint數據顯示,第四季度榮耀銷量同比下降12.8%。華爲的迴歸是否影響榮耀的市場銷售?對此,Ivan Lam向記者表示:“華爲迴歸之後高端機型受到市場歡迎熱度非常高,這與榮耀熱銷主力產品有一個明顯的區分,因此華爲對榮耀的影響可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榮耀在2024年受到其他中國廠商的衝擊更加明顯。Ivan Lam進一步指出,“榮耀在2024年逐漸失去了迴歸的紅利,其他中國手機品牌已經摸清了榮耀迴歸的路線,也針對性地做出了策略上的調整。”

未來,榮耀在國內會繼續面臨國產手機品牌的包抄。比如,小米在2024年第四季度的市場份額達到了17.2%,全年居於第三。Counterpoint表示,小米的增長得益於2024年10月發佈的旗艦產品MI 15系列的熱銷,以及高端化方面取得的進展。此外,小米電動汽車的成功也進一步提升了品牌形象,並推動了智能手機銷量的增長。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目前有不少渠道商更加重視小米,在加碼小米的門店。再看vivo,全年位居第一,近年在影像方面建立起口碑和標籤。IDC分析認爲,技術創新外,vivo在高中低價位段的全覆蓋佈局,並且與渠道、供應商和運營商緊密合作。

在Ivan Lam看來,國內手機廠商在高端的競爭尤爲激烈,特別是3999元—5999元的機型。比如,在2023年第四季度中國廠商調整定價策略後,不論是小米還是OPPO、vivo都將旗艦機型定到3999元的價格,這是消費者心理的“sweetspot”,一個有非常強說服力的定價。2025年,國產品牌在中高端市場的競爭將愈發激烈。

面對國內競爭的同時,榮耀也在大力拓展海外市場。根據榮耀公佈的最新數據,海外銷量在2024年12月佔比突破50%。2024年,榮耀發力“第二本土市場”歐洲,2025年榮耀宣佈進軍印度尼西亞,拓展東南亞新市場,榮耀的出海之路正在“進行時”。

對於榮耀而言,當前正在經歷高管變動期,李健將接受原CEO趙明的工作,李健有豐富的海外市場實戰經驗,如何帶領榮耀開疆拓土,外界也在觀察之中。

當然,海外市場的競爭依然激烈,“東南亞市場一直以來都是紅海市場,都是中國品牌的紅海市場,”Ivan Lam表示 ,“歐洲市場並不好做,手機廠商都是謹慎擴張,歐洲市場還是以運營商渠道爲主,挑戰比較大。”

但是海外市場是廠商們必然要去爭取的新增長點,Ivan Lam認爲:“中國品牌也希望在拉美、中東非、東歐市場有更大的增長空間。”

紅利與挑戰並存

自2025年1月20日起實施的全國性智能手機補貼政策,迅速成爲手機市場的最大熱點。此次補貼針對售價低於6000元的智能手機,提供最高500元的補貼金額,相當於零售價的15%。

目前,浙江、江蘇、北京、湖北、山西、陝西、海南、吉林等地的用戶已可通過國補活動在線上線下購買智能手機,直接享受15%的立減優惠,並可疊加平臺提供的至高24期免息權益。其他地區的補貼政策也將陸續上線。

華爲、小米、OPPO、一加、vivo、榮耀等頭部品牌的多款機型均涵蓋在補貼範圍內,優惠力度空前。“國補後蘋果手機跌破3000”“國補後iPhone 16成蘋果最香機”等話題在1月21日登上微博熱搜,引發廣泛討論。

補貼政策在短期內顯著拉動了消費需求,尤其是售價3000元—5000元區間的中高端機型表現尤爲突出。據中國電子企業協會統計,截至1月22日10點,在已上線國補的省市中,手機產品銷量環比增長了200%。小米集團合夥人兼總裁盧偉冰於1月22日下午透露,小米手機的日銷量已達到國補前的四倍,進店人數也同比增長了55%。

Counterpoint副總監Ethan Qi分析道:“補貼政策加速了消費者的換機週期,尤其是在中高端機型中表現尤爲明顯。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市場的手機出貨量將達到7500萬部—8000萬部,同比增長超過10%,實際銷量可能突破8000萬臺。”

各品牌廠商爲搶佔補貼紅利,紛紛通過降價和促銷方式爭奪市場,這也使得市場競爭更加激烈。IDC中國研究經理郭天翔指出,行業參與者在抓住市場機遇、積極擁抱政策的同時,需要注意合規與風險規避,利用補貼政策獲利時需保持謹慎,防範透支未來需求,並及時優化備貨與銷售策略。

儘管補貼政策在短期內表現亮眼,推動了庫存週轉併爲新品上市騰出空間,但其對市場格局的長期影響仍存疑。據Ethan Qi預測,2025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全年出貨量預計僅增長約3%,達到2.84億部。他指出:“從長期來看,市場的增長仍將依賴消費者需求、技術創新和品牌策略的驅動。”

智能手機廠商只有抓住政策紅利期,優化戰略佈局,加速技術創新,才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佔據主動,挖掘新的增長機會。

(部分資料來自南財快訊、九派新聞、中新經緯)

SFC

本期編輯 劉雪瑩

21君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