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科學,爲創新培植肥沃土壤
楊凱製圖
6月初,一份重磅文件公佈。
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提出了兩個目標:202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2035年,這一比例達到25%。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任福君感慨,它是我國新時期科普事業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
現在,科學素質建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我國開啓了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新徵程。站在這個節點,回顧過去百年,任福君說,可以看到,黨對面向全體人民的科學普及的重視初心不改,一以貫之。
中國共產黨歷來就重視科普工作。萌芽時期的科普事業,是與黨領導下的科技創新事業同步開展的。
任福君說,革命戰爭時期,老區普通民衆的自然科學知識文盲率達90%以上。中國共產黨將科學知識、文化普及工作和密切聯繫羣衆的優良作風相結合,幫助他們過上“科學的、進步的”生活。
1940年,“自然科學研究會”在延安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個自然科學學術研究團體。“自然科學研究會”成立時通過了《陝甘寧邊區自然科學宣言》,其明確規定,要開展自然科學大衆化運動,進行自然科學教育,推廣自然科學知識,使自然科學能廣泛地深入人民羣衆,使民衆的思想意識和風俗習慣都向着科學的、進步的道路上發展。以此爲契機,陝甘寧邊區的科普活動逐漸繁榮。
科普隊伍有了自己的組織
時間來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這一時期科普事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1949年9月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三條指出:“努力發展自然科學,以服務於工業、農業和國防的建設。獎勵科學的發現和發明,普及科學知識。”1950年8月,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在會上成立了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和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即新中國第一個科學組織和第一個科學技術普及組織。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了“國家發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事業,普及科學和技術知識”。在此背景下,我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科技發展遠景規劃《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完成。任福君說,這標誌着我國的科技事業走向了以科技政策爲指導的有計劃的發展階段。
1958年9月,經中共中央批准,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和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合併成立中國科協。其基本任務就包括學術交流和科技普及。
科普政策不斷完善、系統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鄧小平重申“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強調“必須大力做好科普工作”。
199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發佈的第一個科普方面的綱領性文件。
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正式頒佈實施,爲科普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5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首次將科學普及與創新文化作爲一個專題,明確提出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建立科普事業的良性運行機制。
2006年,國務院頒佈《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上升爲國家行動。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的科普動員機制基本形成,科普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系統。每一步都走得紮實有力。
任福君指出,我國逐漸建立了以政府爲主導,調動多部門聯合協作,公共資源撬動社會資源的科普事業宏觀管理體系與運行機制,這成爲科普事業不斷髮展的保障。
1996年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加強了對科普工作的組織協調力度,有效整合了分散在各部門的科技資源。
2006年,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成立。
2008年,中國科協會同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等成立了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實行工作例會制度,國務院分管領導同志每年都聽取工作彙報,研究促進綱要實施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協調解決重大問題。
科普地位提升至空前高度
2012年9月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開始在國家重大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的建設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普事業發展戰略全面升級,突出體現在科學普及事業戰略地位提升到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這些話將科普工作擺在事關國家創新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任福君說。
任福君介紹,2012年以來,科普事業不斷深化改革創新,提升信息化、協同化和國際化水平,以更加強勁的科學普及之翼支撐、助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秉持創新、提升、協同、普惠的理念,構建層次豐富、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生態。建設數字化、智能化的“智慧科普”新引擎,持續打造以“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科普中國”等爲代表的科學權威的科普品牌,形成匯聚海量資源、開放融合、互動共享的科普服務平臺,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效益。
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從2010年的3.27%提升到2020年的10.56%,科普成效顯著。
短短几十年時間,爲何我國公民科學素質能夠迅速提高,科普事業能夠蓬勃發展?
任福君說,在科普事業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奉行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着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瞄準青少年、農民、城鎮勞動者、社區居民、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等重點人羣,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分類指導、精準施策,從公衆需求出發,不斷創新科普供給側的能力建設和服務改革,促進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過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提升有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在科普手段上,我國也注意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集成科普資源、創新傳播平臺。在科普工作中,打通部門壁壘,實現科技資源的科普化利用;動員各級學會、協會等社會組織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科普工作;讓產業界不斷積極參與科普,公益性科普事業和經營性科普產業並舉保證了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取得長足發展。
此外,各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科普工作,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將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指出,面向世界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需要科學素質建設擔當更加重要的使命。新的時期,新的目標,新的舉措。未來,中國的科普事業將會更加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