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建成中國首個普氏原羚保護通道

7月2日,由青海省、州、縣三級檢察機關合力督促建設普氏原羚生命保護通道正式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內的315國道沿線建成,這是中國國內首個普氏原羚保護通道,也是青海省第一個單一物種野生動物生命保護通道。

“我們聯合多部門在315國道186千米至188千米處設置兩塊大型警示標示和限速提醒標牌。同時還在鄉村道路兩側設置10塊小型警示標示,依託附近原有限速檢測設施,爲高原精靈——普氏原羚設置了生命安全通道。”青海省海北州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俄陽介紹。

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偶蹄目牛科羚羊亞科、原羚屬。1875年由俄羅斯博物學家普熱瓦爾斯基(Przewalski)發現並命名。歷史上,曾廣泛分佈於內蒙古、寧夏、甘肅及青海等地,棲息地海拔高度爲3200至3500米左右,數量有上萬只。但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人類活動影響及棲息地惡化,該物種分佈區範圍和數量銳減,種羣數量甚至一度下降至不足150只。

普氏原羚是沙化草原地帶的代表物種,目前在全世界僅分佈在青海湖地區,由於數量稀少,被稱爲“奔跑在草原上的大熊貓”。1988年,普氏原羚被列爲國家I級保護動物;1996和1998年,先後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爲極危級(CR)動物;1999年被中國政府列爲極度瀕危野生動物;2001年“全國野生動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規劃”將其列爲全國15種急需拯救動物之一;2012年列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極危級動物,保護工作正處在關鍵階段。

剛察縣哈爾蓋地區是主要的普氏原羚棲息繁衍地,國道315線橫穿這裡。由於缺乏必要的警示標示和限速設施,近年來,這裡發生多起車輛碰撞普氏原羚死亡事件。據不完全統計,僅2019年以來,就發生5起車輛撞死普氏原羚事件,造成5只普氏原羚死亡,其中1起肇事逃逸,不僅造成國家珍貴瀕危野生動物資源重大損失,也對途經315國道的行車安全構成重大隱患。

爲從根源上消除隱患,海北州人民檢察院聯合剛察縣人民檢察院對這一危害瀕危野生動物的線索予以立案,分別向剛察縣自然資源局和剛察縣森林公安局發出檢察建議,同時向剛察縣交通警察大隊和剛察縣路政執法大隊提出整改意見建議。海北州人民檢察院還主持召開普氏原羚保護案件訴前圓桌會議,聯合剛察縣自然資源局、路政管理大隊、公安交警大隊、森林公安局等各行政單位,達成了各自履行職責、積極爭取項目資金、設立保護標牌和限速設施、合力保護普氏原羚的共識。

“這是一個有着積極意義的舉措,也是社會各界、各行各業關注生態、重視生態的一個表現。”著名環保人士葛玉修1997年在青海湖附近第一次拍攝到了普氏原羚照片,“牧民們叫它‘灘黃羊’,其實普氏原羚有一箇中國名字——中華對角羚,它的角非常對稱,是羚羊裡邊長得最漂亮的一種。它還是環青海湖國際自行車賽吉祥物卡通‘多吉’形象深受大家喜歡。”

多年來,葛玉修一直在爲保護普氏原羚而努力,也一直在推廣“中華對角羚”這個稱呼。他告訴記者,近年來,青海省不斷加大普氏原羚保護力度,在資源調查與研究、遠程視頻網絡監測實地保護等方面都取得積極成效。

“爲解決普氏原羚冬季飲水和遷徙問題,海晏縣、剛察縣、共和縣天峻縣和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均在普氏原羚聚居區域興建了飲水池,並留出簡易通道,由專人定期進行蓄水工作。”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何玉邦介紹,爲改善普氏原羚生存條件,4縣還累計拆除圍欄刺絲50萬米以上,各地在普氏原羚分佈區域積極投放飼料,剛察縣一年就累計投入資金10萬餘元,投放草料40多噸,有效緩解家畜與野生動物“爭食”的現象。

“這幾年,青海實施了青海湖流域生態監測體系建設項目,在流域工程區範圍內共設置276個生態監測地面定位監測站點,開始爲生態保護和建設提供數據。去年,又編制完成了《普氏原羚保護規劃》,對未來10年青海省普氏原羚保護進行了規劃。據日前完成的2021年度春季普氏原羚種羣監測結果顯示,其種羣數量已達到2560餘隻,在14年間增長了約9倍。”何玉邦說,隨着青海湖流域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普氏原羚種羣也將越來越多。

光明日報記者 萬瑪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