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報告:中小銀行兼併重組將比較常見

5月22日,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發佈的《2021年度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半年報》(下稱《報告》)顯示,從宏觀層面看,2020年我國整體系統性風險水平雖有小幅調升但迅速回落,並在2021年趨於穩定;從微觀層面看,分行業來看,系統性風險在金融中樞銀行業中積聚明顯,在2020年上半年迅速上升,隨後呈下降趨但仍有反彈。

“宏觀風險基本上是在警戒線之下,主要是宏觀經濟表現比較好,在消費投資都恢復不是很強勁的情況下,出口和房地產投資成爲支持宏觀經濟穩定復甦的支柱;同時金融監管政策靈活調整,也支撐了經濟穩定恢復。”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周皓解讀稱。

微觀層面上,《報告》測算了目前上市的83家金融機構微觀系統性風險指標:系統性預期損失值(SES)、條件在險價值(⊿CoVaR)以及系統性風險指標(SRISK),並將它們按照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三個子行業來做樣本分析。結果顯示,銀行業金融機構對系統性金融風險邊際貢獻最大,去年上半年有明顯增加,在下半年有所回落但仍處於高位

以系統性風險指標衡量來看,《報告》顯示,國有行和農商行的邊際貢獻處於高位,股份行和城商行下降明顯;以系統性預期損失值衡量來看,城商行最高,農商行貢獻日益顯著。“因此,從風險邊際貢獻角度,需要持續關注城商行、農商行。”

“潛在風險也不容忽視,金融風險暴露存在一定的滯後期,具體而言,包括延後暴露不良貸款規模是否可控、融資平臺破產清算風險、產業無序違約封信啊、弱資質房企風險、產能過剩行業風險等均是潛在的風險點。”《報告》提醒。

以延後暴露不良貸款爲例,《報告》認爲,當前階段疫情仍有反覆,消費復甦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以時間空間可延後風險的暴露,在需求相對不足沒有較好解決以前,成本上升的壓力又緊接着給小微企業存上帶來新的挑戰。”

《報告》同時指出,面對此次疫情衝擊,國有行、股份行承擔了較多的社會責任,對大量貸款實施延期還本付息,部分城商行也承擔了大量的無還本續貸,這些業務將來都可能造成不良規模的反彈。“考慮到當前風險並沒有被充分揭示,加之部分銀行掩蓋真實不良、虛假或非潔淨出表的可能性,正如去年半年報所提到的,時滯的不良貸款反彈是較大的風險隱患。”

“因此,部分城商行、農商行在將來不僅要縮表,而且併購、兼併重組形式也會更加常見。就當前來說,一二級資本金的補充與不良處置力度的加大是當務之急,金融機構應利用好政策延期的窗口期,以時間換空間,放風險與未然。”《報告》稱。

爲此《報告》建議,對於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而言,吸引戰略投資人進入,優化股權結構是健康可持續發展路徑,“因此股權限制在將來可適當放鬆,應鼓勵優質銀行參控股中小銀行,實現業務的聯動,此外還應鼓勵長期資金如保險等參與銀行股權。”

《報告》還提出,對於不良貸款規模反彈風險,當前應加快從頂層設計層面明確不良資產處置等操作的法律依據,從法律角度加以保障與完善,除一級市場外,不良的二級市場更要健康發展,在參與主體日益多元化背景下,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規則體系與配套政策,提升流動性。“該類業務的合規性也需要銀行機構充分重視,切忌以虛假方式掩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