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女梅毒病例10年增53倍 醫:不治療傷心臟、神經

青少女梅毒病例10年增53倍,婦科醫:不治療會傷及心臟、神經。(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國教行動聯盟於今(15)日揭露我國青少年性病問題已達警戒程度。依照調查數據顯示,15到19歲女性感染梅毒病例呈現低齡化趨勢,在近10年間激增53倍,從2014年4例暴增至2024年211例;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建霈表示梅毒沒有立刻獲得治療嚴重恐惡化至第三、第四期,損傷心臟和神經系統,提醒青少年安全性行爲,且性伴侶也要治療,避免「乒乓球」效應,不斷交互感染,才能保護自己。

國教行動聯盟指出,10-19歲梅毒總病例數在2012年至2024年間增長了近4倍,但女性病例增長速度遠高於男性。且相較淋病,梅毒的低齡化與女性病例急速增加更爲明顯。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我國梅毒、淋病確診通報病例數增加,經疫情調查結果顯示,主要感染傳播途徑爲不安全性行爲,且觀察到國際間歐美地區之國家近年亦同樣有梅毒、淋病病例數上升之情形。

對於我國梅毒、淋病等性傳染病疫情增加,曾淑慧推測可能原因,包括,年輕族羣性觀念較以往開放,性行爲年齡層下降,且交友軟體或網路可以快速地連繫彼此。

另外,因醫療院所陸續加入愛滋病毒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計劃,醫療院所於風險族羣加入PrEP計劃前,會進行增加風險族羣性傳染病(含梅毒、淋病)篩檢,進而增加風險族羣性傳染病通報量。

此外,COVID-19疫情趨緩,民衆性活動及就醫行爲增加,醫療門診恢復常態,故篩檢及通報量皆增加。

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建霈表示,梅毒和淋病一樣都屬於性病,感染梅毒最主要症狀,第一期爲外陰部潰瘍、淋巴腫大,第二期開始要抽血才檢驗的出來,若惡化到第三、第四期,則會影響心臟和神經系統,嚴重會死亡。淋病症狀則是會有黃綠色分泌物。

黃建霈表示,梅毒是梅毒螺旋體,初期治療方式不難,注射1~3針盤尼西林約一到三週就可以痊癒,但他強調,性伴侶也應一起治療,否則容易發生乒乓球效應,不斷重複交互感染。

黃建霈表示,梅毒是透過不安全性行爲感染,母嬰垂直感染也會,因此建議,預防方式一定要雙重保險,男生須使用保險套,女生則可使用避孕藥,才能徹底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