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變局》供應鏈重組 從Just in time變成Just in case
中國信託金控首席經濟學家、臺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林建甫。
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中美的貿易逆差才800多億,可是到2017年逆差就高達3,300多億,增加4倍之多。美川普總統2017年上臺後,爲解決這個問題,也提出美國的工作機會被搶走,中國賺走美國太多錢,於是發起對中貿易戰。
根本的原因是,中國崛起後,中國GDP佔全球的份額逐漸上升,反之美國在下降,預計到2030年中國GDP份額會趕上美國。很明顯,這其實就是老二去挑戰到老大,國際政治學稱作「修昔底德陷阱」,美國爲了維持霸主地位、國家安全,便希望進口的需求,改由自己的朋友來生產 (友岸生產),或自己控制得到的地方來生產(近岸生產),甚至限制銷售關鍵科技產品到中國,使得全球整個供應鏈不得不重新組建。
現在地緣政治已經影響了經濟,驅動全球產業鏈的重組。在「去風險化」下,歐美要擺脫中國,形成原有供應鏈移轉的效應。過去全球化下。業界對供應鏈的要求是Just in time ,供應鏈拉長都沒關係,只要有效率、成本低,趕得及就好;可是現在是Just in case,要從安全層面考量,不能出錯。從 JIT 到 JIC ,成本就會大增,讓原本就高漲的通膨更不容易控制。同時,地緣政治變化引發國家安全的擔憂,導致人們更傾向於購買和儲備商品,以因應不時之需,這種需求大增又引發供應緊缺,特別是重要原物料,讓通膨問題難以根治,也讓通膨回落的速度變慢。
美中競爭已經從經濟貿易戰,到科技戰、貨幣金融戰,甚至到意識形態及價值觀的戰爭,形成一個全面性的對抗。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一項分析,2021年美國投資者在墨西哥收購企業和融資項目,總投入的資金超過了對中國的投入。基於美國供應鏈的戰略考量,更要求臺積電到亞利桑那州設廠,甚至希望引入生產先進製程,就近服務美國的廠商。
從美國進口數據來看,2023年美國從中國進口比重已降至 13.9%,墨西哥已成爲美國最大進口國,未來加拿大亦可能取代中國,成爲美國第二大進口國。而的因應,疫情期間中國嚴格清零政策,就 將訂單開始轉移至東協國家,特別是勞力密集產品及部分電子產品。中國最大出口地區也變成歐盟;中國逐漸透過自己內需提升,或者嘗試與一帶一路的國家做生意 ,而不再是依賴美國、歐洲跟日本。
美中競爭之下,最受惠的是東協、東南亞國家及南亞的印度。中國的產業外移,往東協國家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及批發零售業。另外數據顯示,全球的FDI現在大量流到東南亞,中國也不例外。
未來地緣政治的問題一定要特別去注意。連臺積電決策都要納入地緣政治的考量,都要聘用政治博士來做分析。影響所及,貿易戰也一定會助長供應鏈的調整。川普當選高關稅的時代就來臨,全世界貿易的不確定性更高了。
根據IMF全球經濟2024 十月份最新預測報告,2025年全球經濟狀況跟今年差不多,美國、新興及發展中國家比較差,歐盟、拉丁美洲比今年好,至於臺灣IMF沒有做,可以參考主計總處的資料。
疫情緊張的時候,各國多先以貨幣政策救「市」,降息及進行量化寬鬆(QE),撒錢救市場;再進行財政政策救「世」,減費、減稅、紓困及針對比較窮苦的人及中小企業,透過財政政策放錢救經濟。根據IMF2021年7月報告,美國財政支出佔GDP的比例就高達25%,國家債務的膨脹就如吹氣球,迄今美國累積國債金額已達36兆的天文數字,難怪惠譽要把美國債信降評。
受美國的QE政策影響,全球資金充沛,過去幾年來全球股市及房地產的大漲。美國S&P500指數,2008年大概1500點,金融海嘯後腰斬到750點,三次的QE,及後來的降息,疫情前高達3300點。疫情來了一下子砍到2300點,再次QE到2021年年底已經漲到4800點左右,即使疫情結束,全球的流動性資金仍然相當充沛,一個月縮表頂多950億,到2024年10月美國FED資產負債表仍有7.04兆,全世界都還在資金行情泡泡中。
錢過多會引發通膨,疫情後,通膨是完美風暴,一方面是供給的斷鏈,形成成本推動的通膨,資金狂潮則引發需求拉動的通膨。美國CPI最嚴重是2022年6月的9.1%,歐盟則是更嚴重的10.6%。臺灣整體CPI數字雖然相對低,可是大家感覺到什麼東西都貴了。因爲政府在油、電、水的補貼實在很多,造成CPI數字低,通膨看起來不嚴重的錯覺。
由於通膨會嚴重影響經濟民生,爲了抑制通膨,2022年三月起美國FED暴力升息21碼,因爲快速升息,產生很多的問題,已發生的美國矽谷銀行倒閉事件,幸好FED跟財政部反應非常快,纔沒有造成骨牌效應。另外,迅速的暴力升息也產生殖利率倒掛,危及未來的經濟發展。終於9月19日FED宣佈降息兩碼,迎來降息循環,利率開始回跌。從聯準會的報告,估計2024大概還會再降2碼,明年再降4碼,後年纔會抵達中性利率的2.875%。
隨着演算法的進步,AI深度學習的模型優化,加上 NVIDIA又把算力提升,推升AI的進步,最新的技術發展Chat GPT,讓人歎爲觀止,更影響到我們的生活。過去電腦化是取代藍領,現在Chat GPT可以取代白領的工作,完全顛覆我們的想像。而生成式AI,所產生出來的成果更是真假莫辨,連比較藝術類的表達,都可以讓我們驚豔。
整個AI的發展跟資料有關,資料決定一切。傳輸技術的創新也輔助這方面的變革,從4G到5G到6G,一代大概十年,造就更好的大寬頻、大連結及低遲延。其中低遲延讓自駕車不會撞在一起,遠距醫療也可以輕易做到,6G更透過衛星的訊息傳遞,讓傳遞沒有死角。
未來的經濟學都應該改寫,過去生產要素是勞動、資本、土地、企業才能,現在要加上大數據,現在有了大數據,才能精準生產、精準行銷。然後透過平臺經濟讓各方面的影響擴張到最大,平臺經濟已成爲新創網路公司的最佳選擇,也最容易孕育獨角獸。
現在共享經濟的發展,平臺是基礎,如Uber、Foodpanda就是平臺。共享經濟其實是共產主義跟資本主義的混合體。過去共產主義之所以失敗,是沒辦法監督,現在透過共享平臺,乘客可以評司機,司機也可以評乘客;借U-bike不能不還,也是因爲監督。只要把適當的引進誘因機制,透過共享經濟可以來幫助年輕人,讓年輕人去發展他們的才能。數位金融也是目前很重要的趨勢,如:FinTech、區塊鏈都有很多新創公司投入,國際上也積極將相關技術投入跨境支付與外匯交易,未來對國際間競爭影響很大。
臺商未來的發展方向,第一,要走新東向 、新南向。透過新東向服務美歐的市場,新南向避開美中的糾紛。其次,要掌握近岸生產及友岸外包服務,對中國以外地區投資更多元化。第三,臺商的中國路線要修正。過去是兩頭在外的模式:來料加工,出口到外,中國本身有龐大的產業與市場,未來要融入其供應鏈與服務體系,要落地、強化在地化佈局。尤其西部內陸地區經濟仍處於發展初期,有巨大發展潛力,是未來臺商投資的新機會,而配合一帶一路國家佈局也是另一種商機。
最後、大數據時代來臨,一定要善用新科技,升級轉型。市場上的競爭也是不進則退,不轉型就會面臨淘汰的壓力。新科技仍持續發展、瞭解及掌握很重要,ESG的新觀念也一定要納入,注意淨零排碳的問題。
結論就是,在這個地緣政治主導的時代,不能對政治冷漠,我們要積極幫助政府,如果政府什麼事情都不能解決,例如電的問題不能克服,到時候我們可能連發展AI的機會都會沒有。
Q:川普已當選,「美國再次偉大」,對臺灣的警示與提醒?
林建甫:川普是個非典型政治人物,其出身是商人。他的信仰就是如何以商業技巧打敗對方,並獲取最大的商業利益。川普不會喜歡打仗,但會用各種談判技巧威嚇對方。爲了解決美國高額赤字問題,找藉口說臺灣賺美國太多錢,壓迫臺灣付更多保護費。臺灣要培養好的談判人才,幫臺灣固守及爭取利益。
注:本研討會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