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倫理規範 AI教育淪災難

曾經,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現在,臺灣最急迫的問題是人。且隨AI將逐步滲透到各層面,社會將危機四伏。

例如教育部近日積極推AI教育,包括整合多所大專校院組「AI聯盟」,提供學生跨校修讀人工智慧課程,並將推動高中AI多元選修課程,在國中小積極推廣AI教育,辦「AI菁英爭霸賽」等,卻似乎忽略了AI對隱私、尊嚴和機構組織的重大威脅。

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行爲動機歸納爲五種,由低層次到高層次分別是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自我實現與超越,滿足初階需求後纔會進展到高階需求。物慾類的底層需求是人的本能,寒索食飢索衣,無須教導。但高層次的超越與自我實現,若在生命的初始階段未能確定方向,則一生飄忽無着落處。臺灣目前危機就在此,少子化、叢林化、雙標化、疏離化…都是這個本質問題出現的表徵,且隨着AI逐步掌控社會各領域,這種階段性現象更可能固化成爲常態。

臺灣在中華文明圈內,中華文明以人爲本,它用教育化成人文,透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讓少年人理解自己生命需求的藍圖,相信人有無限可能,樹立起一生追求的目標。因爲目標明確,生命軌跡清晰,絕大部分人都能遵循前行,社會自然穩定。

但柔性文革的臺灣教改,大破後卻無能大立,虛無了傳統價值觀,卻無法建構足以支撐生命重量的信念,凡事無可無不可,遂在迷霧中摸索前行。失去了安全、愛與歸屬,更遑論尊重、自我實現與超越,於是競相追求「初階需求」,急功近利,不願承擔責任。現實世界表面平和,但「兵兇戰危」就在身邊,許多人選擇視而不見;職場看來自由流動,但就是突破不了低薪框限,那就選擇在網路世界廝殺吧!

但網路世界纔是真兇險,真實的叢林還容得泰山傲嘯,網路叢林就是圍毆打羣架,黑手一揮,漫天謾罵把你生吞活剝,血肉模糊還被虧草莓。這樣的現實,奢談理想太過矯情,唾手可得的利益纔是王道。許多人競相進入詐欺集團,受少福法保護的未成年人尤其備受集團歡迎,不但工作輕鬆待遇好,抱團還能取暖。

推動競爭性AI競賽,若不先行設想學生爲了取勝或許會跨越道德底線,等於是爲未來的犯罪行爲提供溫牀。沒有先行的道德教育及倫理規範,AI帶給臺灣的未必是福祉,反而可能是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