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保護與發展相得益彰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點改革任務,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

我國自1956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建立了包括自然保護區在內的各類自然保護地超過11000處,約佔國土面積18%。但這些自然保護地分別由多個部門管理,由於頂層設計不完善、空間佈局不合理分類體系不科學、管理體制不順暢、法律法規不健全、產權責任不清晰,導致我國自然保護地重疊設置、多頭管理、邊界不清、權責不明、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舊的管理體制已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改革。

在這種情況下,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在管理體制上打破按部門分頭設置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化自然遺產、地質公園森林公園等的“九龍治水”局面,實現一個部門統一管理。同時,逐步改革按照資源類型分類設置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做法,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的嚴格保護、整體保護、系統保護,使交叉重疊的碎片化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國家公園在世界上已有130多年發展歷史,全球200多個國家或地區都建立了國家公園。我們在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過程中既注重對接國際,也堅持中國特色。在試點中,我國堅持國際社會關於國家公園的基本共識,以實現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爲目標,實現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保護;國家公園在保護生態的同時,提供精神享受、科研教育娛樂、遊憩機會,推動自然教育和生態體驗公共服務,並由國家直接行使事權,建立統一管理機構

從特色上看,我國國家公園試點立足於人多地少、歷史悠久、開發強度大的基本國情,體現了三大亮點。一是把保護放在第一位,下大力氣對那些還基本保持自然狀態的區域實行更加嚴格的保護,把最應該保護的地方保護起來,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目前,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總面積超過22萬平方公里,約佔我國陸域國土面積的2.3%,中國推進國家公園體制建設的力度之大世界矚目。

二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順應自然、道法自然,形成許多的天人合一生產生活模式,成爲珍貴的自然文化遺產。國家公園不僅保護大面積的自然區域,還要關注這些自然區域承載的人文要素,加以保護傳承。

三是國家公園建設要肩負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改善民生重任,兼顧擬建區域原住居民的生產生活需求,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生產生活方式,發展生態經濟,使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轉化爲金山銀山

在國家公園建設中,要通過“社區共管”“社會參與”處理好保護和社區發展的關係。根據國家公園功能定位,明確國家公園區域內居民的生產生活邊界,周邊社區建設要與國家公園整體保護目標相協調,鼓勵通過簽訂合作保護協議等方式,共同保護國家公園周邊自然資源。引導當地政府在國家公園周邊合理規劃建設入口社區和特色小鎮。此外,還應在國家公園設立、建設、運行、管理、監督等各環節以及生態保護、自然教育、科學研究各領域,引導當地居民、專家學者、企業、社會組織積極參與。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國家公園內特許經營項目建立健全志願服務機制和社會監督機制,建立一批國家公園人才教育培訓基地,通過共同參與實現保護與發展的共贏。  (作者:唐小平,系國家林業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