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剪黏走出寺廟 藝師林秉賢推「老藝術、新玩法」
藝術家林秉賢長年推廣剪黏藝術,將傳統工藝揉合現代技法,讓老藝術有了新生命。(林秉賢提供/李宜傑臺南傳真)
林秉賢日前收到臺南南勢街西羅殿第13屆管委會委託,以剪黏技術製作8尊廣澤尊王。(林秉賢提供/李宜傑臺南傳真)
林秉賢的剪黏作品「富貴有餘」。(林秉賢提供/李宜傑臺南傳真)
林秉賢的剪黏作品「春意」。(林秉賢提供/李宜傑臺南傳真)
林秉賢製作的廣澤尊王,衣袍展現剪黏獨有的層次感,並以金箔裝飾,整尊氣宇非凡。(李宜傑攝)
師承臺南佳里剪黏大師王保原、呂興貴、麻豆陳三火老師的林秉賢,有感於剪黏工藝逐漸式微,致力推廣讓剪黏走入生活,成爲老少咸宜的大衆文化,並改變過去僅用於廟宇建築裝飾的刻板印象。因此,林秉賢創立「智山傳藝」工作室,將剪黏揉合現代工法,並開班授課傳藝,讓更多人認識剪黏,盼成爲雅俗共賞的手工藝文化。
「七年級生」林秉賢,大學主修工業設計,早期從事嬰兒及醫療用品設計約13年,平時熱愛宮廟文化與傳統藝術的他,透過下班時間拜師學剪黏,沒想到愈做愈感興趣,最後一頭栽進剪黏的世界。
林秉賢說,剪黏是一種用於寺廟裝飾的民間工藝,以剪裁成形的瓷片、玻璃,黏貼於水泥粗胚的表面,是源遠流長的鑲嵌藝術。不過,剪黏過去多用於宮廟興建、廟檐修復、壁堵藝術,多數民衆較爲陌生,再加上淋搪技術崛起,爲節省人力成本,耗時費工的剪黏也隨之凋零。
不過,寄情剪黏的他,並不願放棄這項「老藝術」,他將傳統工法揉合現代手藝,推出形形色色的作品,「剪黏最有趣的,就是什麼樣的材料都能拿來創作,連杯碗、酒瓶甚至蚵殼都行。」他發揮實驗精神,最終磨杵成針,創作作品受收藏家青睞,並任教鳳山社區大學、前鎮高中等校教授剪黏技藝,春風化雨,推廣剪黏。
近來,林秉賢首創運用剪黏工藝,爲臺南南勢街西羅殿第13屆管委會,製作8尊廣澤尊王。林秉賢耗時1個月打造,每尊含框長約80公分、寬約60公分,衣袍展現剪黏獨有的層次感,並以金箔裝飾,整尊氣宇非凡、活靈活現,爲管委會稱道。
林秉賢強調,過去剪黏藝術強調用動作展現生命,因此較爲粗獷、不拘小節;但林秉賢發揮美術天分、精細入微,這次爲西羅殿創作的廣澤尊王作品,以水墨繪製神龍點綴背景,並加入漆線裝飾,金光閃閃的黃袍則是畫上金箔漆、貼上金箔後,再以小刷子修飾,整幅作品畫龍點睛,儘管過程耗時費工,但林秉賢樂此不疲。
值得一提的是,林秉賢師承的王保原大師,過去也曾在臺南西羅殿留下4堵剪黏作品,分別爲《洛花河》、《八仙鬧東海》等2堵大方堵作品,及《仁貴大破圍城將》、《子牙西岐逢呂嶽》2幅水車堵;多年後,徒孫接棒傳藝,創作廣澤尊王,林秉賢以嶄新的風貌,寫下剪黏文化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