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話裡讀定力(現場評論·新春走基層)
李洪興
涵養定力,沉着應變,多一些頂住壓力的能力,激發主動作爲的動力
近期到基層採訪,聽到三句話,頗受啓發。由此,對“定力”的理解也更深刻。
第一句話,“機器轉動就有信心”。
說這話的人,是河南一家塑料包裝彩印企業負責人。企業建在鄉鎮上,規模不大,但給幾十名工人發工資,爲當地帶來稅收,負責人挺知足。
爲了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把成本精算到了每一度電。爲啥要精打細算?負責人說,每件產品利潤有限,同行降價一釐錢,企業就會有壓力。咋辦?再難都不能裁員,因爲技術人員和工人是生產線上的保障,來訂單、動機器要靠他們;再難都要在增效上想辦法,從負責人到業務員,都去跑市場、找客戶。
負責人嘴上說難,臉上卻沒透出沮喪。他坦言,如今企業平穩發展,心裡踏實。這背後分明有一股子氣:樂觀自信的底氣,敢拼敢幹的心氣。
從機器轉動看定力,就是面對困難時不慌神、不亂陣腳。既有理性辨析問題的能力,又有解決問題的行動,臨危不亂、穩紮穩打,就能謀生存、求發展。
第二句話,“在關鍵時刻做正確的事情”。
湖南株洲,一家國企負責人分享了自主研發的故事。他們要攻克的,是我國軌道交通領域的關鍵技術。發展到“領跑”階段,向國外學習,收效有限;要想開闢新的技術路徑,只能自己摸索。這個過程中,研發投入高、週期長,甚至出現故障率較高的情況。質疑聲有之,冷眼旁觀者有之,技術負責人直言“壓力大到睡不着覺”。
面對噪聲雜音,要有理性判斷。研發思路如果可行,攻堅方向一旦確定,不能輕易動搖。構建自主的技術體系,最難的是啥?負責人答得果斷,“一個公司的戰略定力”。產品研發難免會遇到“一籮筐問題”,想趕超、想進階,不能懼怕難題,更不能動不動就自我否定。爲科研人員營造寬鬆環境、拓展創新空間,方能激勵更多人撲下身子把想幹的事幹好。
從支持容錯看定力,就是遭受質疑時少一些猶疑、多一些堅定。秉持科學判斷、冷靜分析,沿着正確道路篤行,定能做有所成。
第三句話,“包容十年不鳴,靜待一鳴驚人”。
這是江蘇常州的公務人員、企業人員常說的話。這座城市何以“常新”?除了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產業基礎、給力的政策支持,還在於有堅持、堅韌的獨特氣質。
比如,助力常州起勢的新能源產業,是長期佈局的結果。常州“放水養魚”,培育本地企業,吸引外來企業,堅持整車和動力電池兩條腿走路,持續強鏈補鏈延鏈,歷經十幾年努力,終於建起較爲完整的新能源產業發展生態。看似慢、實則快,這是看準了果斷抓機遇的結果,也是認準後持久蓄後勁的結果。
“包容十年不鳴”,考驗擔當。常州既當好貼心的“服務員”,又努力做解決疑難雜症的“好郎中”,紮實推出改革舉措、出臺重磅政策,讓各類經營主體的運營成本更低、辦事效能更高、貿易投資更便利、發展預期更穩定。
從厚植耐心看定力,就是謀篇佈局時不急躁、不盲動,保持開放,堅持務實。對一個地方來說,既要放開手,讓企業去幹,請市場檢驗;又要握住手,給企業支持,爲發展鋪路。苦練內功,着力優化營商環境,定能等到花開、贏得未來。
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懼千萬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主動塑造於我有利的外部環境,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爲發展實績。”涵養定力,沉着應變,多一些頂住壓力的能力,激發主動作爲的動力,我們何懼前進路上的浪高風急,何愁不能掌握髮展主動。
(作者爲本報評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