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虧近2.5億元 背靠小米的二手回收商閃回科技再闖港交所

《科創板日報》9月19日訊(記者 唐植瀟),近日,閃回科技有限公司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IPO上市。這是繼其於2024年2月26日遞表失效後的再一次申請。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閃回科技與小米、京東、華爲、vivo和OPPO等企業都在業務層面上有所合作,與超過4.2萬家線下商家合作。自2023年11月起,閃回科技開始在香港提供線下以舊換新手機回收交易服務。

從招股書披露的數據來看,閃回科技仍存在負債等問題。閃回科技稱,本次IPO所募集的資金將會被用於加強與上游資源合作伙伴的戰略合作,增加技術研發改進評估和檢測系統以二手商品的效率和準確性以及拓展業務範圍至更多類型的二手電子產品和相關服務。

五輪融資後仍負債

招股書披露,閃回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消費電子產品後市場交易服務的中國公司,專注於手機回收服務市場。從創立到現在,閃回科技共完成了5輪融資。

2018年,閃回科技獲得小米集團和順爲資本的近億元A輪融資;2019年獲得清桐資本的B輪融資;2020年獲得贛州市贛悅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B+輪融資;2021年獲得深圳擔保集團、同創偉業以及深智城的C輪融資;2023年12月,閃回科技完成了D1輪8000萬美元融資。

招股書顯示,閃回科技在上市前的股東架構中,創始人劉劍逸通過ShanHuiShou BVI持股31.71%;雷軍旗下順爲科技、杭州順贏,通過上海聞微持股3.90%;小米通過上海驕鋥持股6.83%;同創偉業通過上海繡回持股8.50%。

儘管閃回科技已經進行了多輪融資,但仍處於資不抵債的情況。截止到2024年7月31日,閃回科技的總資產約爲人民幣2.95億元,但其流動淨負債卻達到了約人民幣6.83億元,是公司總資產的兩倍多。

閃回科技的債務負擔主要來自於贖回負債,贖回負債從2021年的約人民幣3.07億元,逐年增加至2024年中期的約人民幣7.5億元。招股書對贖回負債註明稱:“當發生超出本集團及持有人控制範圍的事件時,本集團以現金購買其自身股份的合約責任會產生金融負債”。

在各輪融資中,閃回科技與A輪、A-1輪還有C輪投資者都分別簽署了帶有贖回權對賭協議。而且從條款上看,關於上市最後期限的要求,閃回科技都沒能完成。例如在最新的C輪融資中,簽署的條款中就有約定,要求閃回科技要在2023年12月31日前完成合資格首次公開發售。

招股書中提到各方同意自遞交上市申請之日起將贖回權暫停,不過如果上市申請遭撤回、拒絕或者未於規定期限內完成,則該權利將自動恢復。

因此也不難理解上市籌集資金對於閃回科技的迫切性。

連續三年虧損,毛利水平不高

目前閃回科技通過“閃回收”和“閃回有品”兩大自主品牌來開展對應業務。

其中“閃回收”主要是從合作企業或者個人手中回收相應的二手消費電子產品。“閃回有品”則是依託自有平臺或者在其他平臺上開設的網店,來銷售回收來的二手消費電子產品。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2年回收交易總額來計算,閃回科技是中國最大的提供線下以舊換新的手機回收服務提供商,同時也是中國第三大手機回收服務商,市場份額分別約爲7.4%和1.4%。

從營收層面來看,2021年至2023年三年間營收分別約爲7.5億元、9.2億元以及11.6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約爲26%,但這三年期間的虧損分別爲約4870萬元、9910萬元、9830萬元,截止至2024年6月30日,虧損金額仍有4010萬元。

目前來看,導致閃回科技營收增長但持續虧損的直接原因是毛利率太低,同時其費用率卻居高不下。招股書數據顯示,閃回科技在2021年至2023年以及截至2024年6月底的毛利率在4.2%至7.4%之間;對應這段時期的費用率則在7.3%至8.4%之間。

對比同類型的二手消費電子產品交易平臺萬物新生(愛回收),其在上市頭一年(2022年)總收入爲98.7億元人民幣,儘管按照GAAP(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淨利潤仍舊有24.68億元人民幣虧損,但其毛利率爲11.65%。

此外,閃回科技的應收款項也一直居於高位,2021年至2024年年中,貿易及其他應收款項由3995.6萬元暴增至8241萬元,暴增一倍。

招股書中解釋到,閃回科技依賴上游採購夥伴獲得二手消費電子產品的穩定供應,在和上游客戶合作過程中,上游客戶在回收手機時,給消費者提供促銷折扣需要閃回科技提前支付,而且不論線上線下,閃回科技都需要支付擔保金,這對公司的業務、經營業績以及財務狀況都有重大的不利影響。

閃回科技的業務對消費者口碑的依賴度較高。《科創板日報》記者從黑貓投訴平臺查詢發現,針對“閃回收”和“閃回優品”的投訴超過200條以上,主要集中在“驗貨不專業”和“壓價”等有涉嫌欺詐消費者方面的投訴。

中國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在消費電子二手交易服務行業中,連續虧損並不罕見。這反映了行業的一些普遍問題,如高採購成本、激烈的價格競爭、以及對上游供應商的高度依賴等。此外,由於二手電子產品的定價不統一,公司需要在採購和銷售兩端進行大量的成本控制和市場策略調整,以維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