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盒監管或是降低汽車安全新風險良方
日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佈了2020年全國汽車和消費品召回情況通告。通告中特別提到,將針對新產品、新技術創新召回監管方式;建立運行數據驅動的新能源汽車缺陷調查工作機制,推進智能汽車OTA大數據平臺建設,探索建立智能車輛安全自我評估和事故報告制度,適時啓動沙盒監管。
“沙盒監管”這種方式,第一次出現在汽車領域,自然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作爲舶來品,“沙盒監管”的概念由英國金融行爲監管局(FCA)於2015年3月首先提出,是爲了實現金融創新與有效監管的平衡,之後在各國和各行業推行。所謂沙盒監管,是指先劃定一個範圍,對在“盒子”裡面的企業,採取包容審慎的監管措施,同時杜絕將問題擴散到“盒子”外面,屬於在可控範圍內實行容錯糾錯機制,並由監管部門對運行過程進行全過程監管,以保證測試的安全性並作出最終評價。這種方式意在爲新業態、新產品提供“試驗田”。
仔細分析,不難發現沙盒監管和我國“先試點後推廣”的改革路子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我國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根據安徽、四川等地的實踐,先選擇部分農村進行試驗,從而探索出以家庭爲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形成全國可推廣的模式。沙盒監管和“先試點後推廣”都是允許一部分創新主體先行先試,有容錯空間;兩者區別之處在於,沙盒監管更強調對“先試點”主體的監管,但不一定會限制市場範圍。
當前,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在研發生產過程中,涉及很多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因此必須將其潛在安全風險納入監督管理範圍內,不能等出了安全事故之後再去解決,而是要儘量防患於未然。對此,監管部門最好的做法就是沙盒監管,把一些技術先進、走在市場前列的產品後臺數據監管起來,防止存在監管盲區。
如果沒有監管,很容易出現企業對自己所犯的錯誤採取故意遮掩的方式去糊弄消費者。比如最近海南上演的特斯拉“剎車門”事件。3月11日,家住海口的一位男士駕駛Model 3準備停車時,因剎車失靈,車輛撞上護欄,衝向溝裡。對此,特斯拉給出的迴應是:“全程未發現車輛加速踏板、制動系統和驅動單元故障。”但特斯拉的這一說明並未得到涉事者的認同,原因是特斯拉的後臺數據並未受到監管和公開。換言之,特斯拉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
類似特斯拉與車主這樣的糾紛,其實會發生在很多方面。比如新能源汽車起火爆炸,到底是電池本身質量缺陷問題還是使用操作不當導致,在消費者和廠家之間也容易出現“扯皮”。尤其是隨着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保有量越來越大,相關矛盾會越來越多。
這時候,沙盒監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讓監管部門這個第三方把後臺數據等原本只有企業一家掌握的核心安全信息同步監管起來。這樣做的好處有兩點:第一,可以監督企業堅守安全底線,而不是以犧牲安全底線爲代價去冒險;第二,在事後出現問題的時候,可以迅速查明真正原因,保障市場健康發展。
對汽車行業來說,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是新生事物,還在不斷進化中,新技術、新業態既需要鼓勵和保護,又需要規範管理,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管理困局。把缺陷隱患儘量消滅在使用前,把是非曲直明示在涉事後,也許就是沙盒監管存在的意義。張忠嶽 《 中國汽車報 》(2021-03-22 0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