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信託陳兵:巧用信託破局養老財富管理困境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林漢垚 北京報道

12月21日,上海信託總經理陳兵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4年會上表示,面對老齡化社會帶來的深遠影響,養老金融供給存在顯著缺口,要發揮信託特色功能,用好信託工具,成爲居民養老的“財富規劃師”和“養老管家”。

養老金融需求多元化,供給創新亟待突破

針對當前養老金融現狀,陳兵指出,當前養老財富管理需求趨於綜合化,在支撐養老保障的同時,須滿足後代教育需求、家庭財富保護需求,保障養老相關的居住、醫療消費的資金安全和支付需求。這些需求都是目前的金融產品無法直接提供的,需要加大力度創新供給,助力老年人實現美好生活。

同時,養老財富規劃逐漸家庭化,但目前金融機構提供的養老金融產品往往僅立足於個人的養老安排。因此,需要金融機構從家庭整體資產負債表的角度統籌安排財產。

在陳兵看來,養老財富管理在是實踐中,首先要解決“錢從哪兒來”的問題。他認爲,當前的金融產品只着眼於如何管理資金而忽視了拓展養老資金的來源,居民資產所涵蓋的不僅僅是金融資產,還包括不動產、股權等另類資產,乃至於專利權、收益權、知識產權等權利性質的財產。以房產爲例,其佔居民家庭財富的比例接近70%,天然可以爲居民養老提供資金來源。

陳兵表示,在解決了“錢從哪兒來”的問題後,還要通過產品設計和資產配置,爲老年人提供生活所需現金流以及收益風險特徵匹配的金融產品。個人養老金產品持有期限很長,無法產生即期現金流滿足當下退休羣體的養老需求;而商業養老金產品、增額終身壽及年金險等以理財屬性爲主的保險產品,由於有監管牌照賦予的剛性兌付屬性,也要求投資者長期持有並犧牲即期現金流。因此,當前市場缺乏當下就能產生可持續現金流且收益穩定的資產配置類養老產品。

創設家庭財富管理信託賬戶,管理多元信託財產

面對上述情況,陳兵表示,要發揮信託特色功能,用好信託工具,成爲居民養老的“財富規劃師”和“養老管家”。

一是創設家庭財富管理信託賬戶,滿足家庭化、綜合化的養老金融與非金融需求。陳兵指出,信託的核心競爭優勢是能夠從家庭資產負債表的角度出發,整合家庭資金、房產等多元化財產,並通過財富管理賬戶發揮支付、規劃、傳承等非金融屬性。同時,信託賬戶還具有定向支付功能和架構優勢,能與養老服務機構對接,實現養老費用的代爲轉付和結算,在保障客戶的資金安全的同時實現一站式養老。此外,信託還能發揮受託人履職的優勢,幫助老年人篩選養老服務機構,實現對養老服務質量的有效監督。

二是積極爲養老資金“開源”,用好信託財產多元性優勢,幫助老人管“房”管“物”管“產權”。陳兵解釋道,信託財產多元是信託區別於其他金融工具最大的優勢之一,可以成爲盤活存量資產的重要手段。

陳兵指出,過去銀行、保險等機構在不動產養老金融方面有過“反向抵押”等相關探索,但都不太成功,主要的痛點在於兩方面。一是老人的接受程度較低,反向抵押的模式與中國傳統的養老文化存在着較大的衝突,多數老年人對於將房子抵押給銀行的偏好和意願不強,即便是老年人願意,通常也會遭到其子女的反對;二是在反向抵押模式下,房屋價格波動風險敞口的實際承擔者是金融機構,尤其在房地產市場下行期間,可能會給金融系統帶來巨大的系統性風險。信託的“以房養老”方案能夠從三個維度解決上述模式面臨的痛點。

陳兵分析,在需求端,“以房養老”信託實質是一種“存房養老”,老年人無需將房產抵押,並未失去房產的控制權。在供給端,“以房養老”信託對於信託公司而言是服務信託的一類,信託公司並不承擔房價波動的風險敞口,不會帶來系統性風險。在服務端,相較於老年人自行出租養老的模式,信託可以切實發揮財產保護和財產隔離功能;信託公司還可以爲老人向養老機構提供支付服務,並通過養老信託與預付資金受託服務信託架構的結合,杜絕養老機構“收錢跑路”。

設計養老信託補足其他養老金融產品痛點

對於信託如何成爲居民養老的“財富規劃師”和“養老管家”,陳兵還表示,要發揮產品設計靈活和大類資產配置優勢,設計養老信託補足其他養老金融產品痛點。

陳兵舉例到,上海信託正在大力研發穩分紅、長久期、低門檻並帶有傳承、分配屬性的養老信託專屬產品,與超長封閉期、即期現金流不足的其他養老產品形成差異互補。同時,公司在資產端積極發力,圍繞科技資產、綠色資產、物流資產、地產股權等領域挖掘有穩定現金流的資產,以股權投資進入對項目和資產進行培育和管理提升,通過資產轉讓和公募REITs等方式進行退出,爲老年羣體提供匹配養老需求的優質資產,目前已在該領域累計投資約120億元,並打通了從資產挖掘、產品設計到資產退出的業務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