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 須走制度規範之路

1978年12月中共召開十一大三中全會確定改革開放路線,開展中國大陸第一次經濟轉型;35年後,中共本月9日即將召開十八大三中全會,預料將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目標鎖定在第二次經濟轉型與金融改革。

踏入經改深水

當年開放的先驅者深圳經濟特區方法是進兩步退一步,小心摸着石頭過河。這次改革的領頭羊則是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不過這次不像過河簡單,而是真正踏入經改的結構深水區,一步踏錯恐怕再難回頭。

表面上兩次改革或有很大不同,骨子裡卻又極端相似,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轉型。特色在於改革沒有事先藍圖,以試點漸進爲實驗方法,走一步算一步。同時在管理上人治大於法治政府承諾重於制度規範。不過坦白說,30年前這樣做,算是長處;30年後還這樣做,就是短處了。

9月底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那天,全球媒體爭相報導,紛紛視之爲第二個深圳。香港首富李嘉誠甚至預言,上海可能取代香港成爲大陸主要金融中心

然而事實上大家都不確定,到底自貿區內的具體變革會有那些?目前各方消息傳出,改革措施將包括利率匯率自由化,人民幣自由兌換,成立對衝基金園區,允許外國公司發行股權募集資金等。但也沒有任何官員出面打包票,承諾這些項目都會實現,尤其自貿區的具體規範,未來3年內纔會陸續出臺。

雖然實際能做甚麼還不知道,但不能夠做甚麼已經很清楚。自貿區掛牌的第2天,上海市政府便公佈一分負面清單,內容長達10頁,列出200多項外資參與的限制,涵蓋金融、房地產、娛樂及媒體等行業。由於一個月來各方批評不斷,上海市長楊雄只得出面保證鬆綁政策不變,並辯護說負面清單目的在於增加自貿區的政策透明度

楊雄的辯解難免令人質疑,但他的確點出一項重點:政策透明度。表面看來好像不在負面清單上的事,外資在自貿區內都可以做。但外資未必如此相信,更不可能膽敢爲所欲爲。是而此一政策距離真正透明,還有一段相當距離。

政策要有透明度

然而從外界反應來看,外資顯然對大陸政府的改革承諾深具信心。歐美商會在陸代表都向媒體表示,雖然目前所知有限,但相信這波經改幅度將會很大。美商花旗銀行是少數已取得在自貿區設立分行的外資銀行,其中國區總裁坦承對未來可能的監理規範全無資訊,但認爲改革方向會是正確的。

外資對大陸政府的改革承諾有所信賴不是壞事。這代表相信習李體制將會繼續市場深化改革,雖然「習近平政治學」或有路線左傾跡象,但由於「李克強經濟學」堅定朝向自由市場邁進,使得大陸能在左右路線上取得微妙平衡,不致引起外資恐慌。

不過外資對大陸經濟政策的信賴,並非來自法治規範,卻是人治承諾,這本身其實不是好事。顯示大陸足以自豪的政府信譽,仍然停留在政府官員的矢口保證,並非來自制度環境的妥善保障。因此李克強未能出席上海自貿區的揭牌儀式,纔會成爲一個懸念,反而令外界對中央的支持程度產生若干質疑。

其實30年前深圳特區也曾面臨路線問題,幸賴鄧小平親自南巡表達支持後才定分止爭。李克強當然可以效法鄧小平,三中全會結束後走一趟上海爲自貿區親自背書。不過他必須知道問題不在這裡,而是在於制度規範的完備與執行。畢竟如果未來自貿區發展還是人治成分多於法治,那麼第二次經濟轉型就不算成功,上海更別妄想取代香港成爲下個金融中心了。

作者國民黨前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