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AIGC救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晨 北京報道
在生成式AI席捲全球的浪潮中,商湯科技(00020.H'K)正試圖抓住這根“救命稻草”。
2024年,其生成式AI業務以103%的增速貢獻了超六成營收,成爲財報中最亮眼的數據。
然而,持續擴大的經營現金流缺口和居高不下的研發投入,讓市場擔心這場豪賭能否真正扭轉虧損困局。
與此同時,商湯加速推進“大裝置-大模型-應用”三位一體戰略,試圖通過生成式AI打開新局面,並完成“1+X”架構戰略重組,重新錨定戰略方向與核心領域。
較爲確定的是,面對百度、阿里等巨頭的擠壓和自身商業化瓶頸,這場轉型更像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對於商湯而言,生成式AI已經成爲它現實中的最後希望,但要想早日實現扭虧,仍需在落地場景、成本控制和生態建設上找到突破口。否則,AIGC可能只是延緩了危機,而非迎來真正的轉機。
生成式AI已成主力
2024年財報顯示,商湯的總體收入同比增長10.8%,達到37.7億元。
其中,由於智慧城市業務營收大幅下降,商湯的傳統AI(視覺AI)業務營收由2023年的18.38億元下降39.5%至2024年的11.12億元。
受訪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這一變化反映出兩個趨勢。
其一,市場需求轉向。大模型和生成式AI的爆發,使得市場投資重心從傳統的圖像識別轉向更具通用性的AIGC應用。
其二,技術迭代壓力。商湯過去依賴的CV技術壁壘正在被大模型削弱,如OpenAI的GPT-4o已實現多模態交互,直接衝擊商湯的安防和醫療影像業務。
在傳統AI業務收縮的背景下,生成式AI卻異軍突起。
2024年以來,以生成式AI和大模型爲代表的AI2.0演進軌跡愈發清晰。大模型算法與基礎設施的雙重優化已成爲生成式AI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行業的訓練成本與推理成本均較一年前下降了至少一個數量級。
隨着大模型成本的快速下降,生成式AI迎來了百花齊放、加速落地的階段。商湯也迎來了極其關鍵的發展時期。
2023年4月,商湯推出商量SenseChat1.0,是國內率先推出的基於千億參數大語言模型的聊天機器人產品之一。此後,商湯持續加快大模型體系升級。
其財報也印證了這一點。2024年,公司生成式AI收入24億元,同比增長103.1%,連續兩年保持三位數增速,收入佔比也由2023年的34.8%進一步提升至63.7%。
在AIGC商業化方面,公司相繼挖掘營銷、辦公等領域的落地場景。B端合作方面,商湯與多家手機廠商、汽車公司合作,提供端側AI能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商湯方面獲悉,依託在企業級應用的豐富經驗,商湯構建了“一基兩翼”的應用佈局。生產工具商業落地成果卓著。
商湯“日日新”大模型形成“一基兩翼”的應用佈局——重點打磨生產力工具與交互工具兩個方向的應用與產品。
生產力工具可直接爲金融、政務、企業辦公等領域提高生產效率,以訂單金額爲代表的客戶付費意願較2023年增長6倍。
其中,企業助手用戶數突破150萬,日調用量達上百萬次,每日處理Token數超過35億,觸達1000萬開發者,成爲國內增速最快的AI辦公工具。
交互工具則是用2B2C的方式賦能用戶,提升用戶體驗,滿足智能陪伴、智能硬件交互、智能營銷等多場景的用戶需求,月均用戶使用量較2023年增長8倍。
其中,智能陪伴方面月調用量一年間增長833%,次日留存率達到50%、日均使用時長高達130分鐘,成爲交互工具商業化的頭部場景,智能營銷方面,在2024年,爲智能營銷而生成的視頻時長同比增長805%,帶來的GMV同比增長94%。
“三位一體”加速轉型
不過,目前商湯的商業模式尚未形成“飛輪效應”——生成式AI的收入增長仍無法覆蓋研發和基礎設施投入,導致虧損持續。
2024年,商湯的研發費用爲41.32億元,同比增長19.2%,創近5年新高。根據財報,研發投入增加主要是公司增加投資於訓練及微調模型、開發生成式AI應用而產生的折舊及攤銷、服務器運營及雲服務費所致。
但亦有積極因素。從財報來看,公司循環週期從334天減少至228天,各項週轉天數均減少,資金週轉效率得到優化。
資本開支方面,去年公司資本開支11.3億元,同比下降29.9%,總現金儲備則同比提升11.8%,爲127.5億元。金融資產減值及合約資產虧損淨額也從18.4億元降至7.8億元。
雖然多項財務指標有所改善,但生成式AI的競爭遠比傳統CV激烈,商湯的商業化速度能否趕上燒錢速度?
去年,公司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爲-39.3億元,經營現金流缺口進一步擴大。
對於市場擔憂的持續造血能力,華泰證券指出,去年商湯完成“1+X”戰略重組,本次調整將通過聚焦核心業務,加速實現盈利和穩定現金流。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去年10月,商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徐立提出“大裝置-大模型-應用”三位一體戰略。
徐立在內部信中指出,在生成式大模型AI領域,商湯的核心戰略是實現算力大裝置、大模型和應用的無縫集成,以應用驅動模型,以模型帶動算力的優化。
去年12月,商湯完成“1+X”架構戰略重組,重新錨定戰略方向與核心領域,各生態企業設立獨立CEO。
在國泰君安看來,商湯的戰略重組,擬通過核心業務的技術溢出效應,爲生態企業提供長期支持,形成“生態反哺平臺”的閉環模式,建立競爭壁壘,並鞏固其AI產業化的領導地位。
目前,商湯戰略重組的效果正逐漸顯現。記者從商湯方面獲悉,2024年底至2025年初,公司已實現5個生態企業的對外融資。
三位一體戰略也持續深化。在大裝置方面,截至2025年3月,商湯大裝置運營的總算力規模已超過23000 Petaflops,同比增長92%。
此外,在IDC發佈的《2024年大模型應用市場份額》報告中,商湯以13.8%的市場份額排列中國大模型應用市場前三,僅次於百度與阿里雲。2025年1月,商湯推出“日日新”融合大模型,實現原生融合模態。
“展望25年,我們認爲今年的生成式AI應用場景會有規模化的爆發,然後傳統的計算機視覺AI也會得益於生成式AI的爆發場景,而形成新的發展契機。”徐立在業績溝通會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