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揭秘關燈工廠 「這設備到月球都能生產」

▲那天我走進工廠,裡面沒有人,只有點點綠光。(圖/商業週刊攝影裕隆

文/黃靖萱 攝影/駱裕隆

一場iPhone生產挪移的追蹤之旅,讓我們看到,當分散生產時代來臨,供應鏈開始破碎重組臺灣,卻仍被「集中」2字制約。集中在中國,集中在蘋果單一客戶,只跟隨手機景氣起落,只有一種生存解方:逐更便宜地區生產的「人口紅利」而居 ,只相信規模經濟。

這一站,我們前進深圳。30年前,一個深圳的關外小鎮「龍華」,因爲鴻海的進駐,高峰時帶進30多萬人在這生活着,形成全球罕見的巨型工廠。

這裡,曾是全球最吃人口紅利的聚落,如今,反轉卻最大。

神秘、封閉、森嚴的富士康龍華廠,曾被《華爾街日報》記者形容爲紫禁城,不時,就有記者透過僞裝混入員工中,試圖潛進廠區一窺堂奧。甚至,想直擊從不對外人開放、有着數萬大軍在產線上組裝iPhone的真實面貌。

如今,看到這產線,你也許會失望。透過高度自動設備,現在iPhone組裝線,從貼散熱片、鎖螺絲等程序都已由自動化設備接手,產線上的人剩約一半。

女工產線消失了員工降9成,工廠照運作光源僅剩信號燈,郭董手電筒巡廠

今年五月,郭臺銘正全力競逐2020年總統大選的提名,當外界質疑,鴻海集團在中國的龐大事業,會讓他受制於中國,郭臺銘卻迴應,中國憑什麼綁架?「給我幾個月的時間,我一定會搬到更有競爭力的地方。」「因爲鴻海的互聯網模式成形,燈塔工廠準備了1、2年。」

燈塔工廠,就是鴻海不受各地人力成本與能力限制,可隨時搬移的秘密武器。今年初,世界經濟論壇(WEF)公佈最新一批「燈塔工廠」名單,全球已有26座燈塔工廠,其中,富士康是唯一的1家臺商。所謂燈塔工廠,是指在工業4.0等尖端技術應用,能做爲全球表率的領先企業

商周團隊獨家走入龍華的燈塔工廠,這座大樓上方標着「E5」的白色廠房,經過安檢,通訊產品禁止攜入,一踏進門,廠區裡漆黑一片。郭臺銘說,他來視察,還得拿着手電筒進來。這裡唯一的燈源,來自大小機臺上發出的點點綠光,綠燈表示產線順暢正常運作中。

這條生產OTT電視盒的產線,從將300多個小零件打到印刷電路板上的表面貼焊(SMT)製程開始,之後再貼上散熱片、天線等,40多個零組件、機構件的組裝過程,全部都不假人手。最後,成品會自動套入透明塑膠袋裡,塞進由機器手臂自己摺好的紙盒裡。

隔着玻璃,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總經理鄭弘孟,對着黑暗中作業機臺及手臂解釋,「像這樣子,我都可以搬去月球生產了,」他誇張的說。

關燈」省人力、省空間466億營收工廠,靠32人就撐起

過去,這整條產線的每道製程加起來,必須要318人,現在,只要32人。而這32人,多數時候不太需要動手,只要監督,在機器發出求救訊號時,再伸手排解。

工廠不須給工人作業的空間,也大大的節省產線空間,光是這個工廠,1年可以貢獻15億美元(約合新臺幣466億元)營收,而若是過去大量人力生產的時代,營收頂多只有1/3。

自動化,省下的不僅是人力成本,關燈的威力還在於,機器能彼此溝通,辨識品質好壞,最後回過頭,再優化決策。

在這產線裡,SMT機器快速的打着件,電子零件必須靠着吸嘴來搬移,過去,它們固定每24小時、使用2萬8千次後,就必須停線45分鐘清洗更換。「這設備一條新臺幣上億,每次停線換吸嘴,就是浪費工時耶,」鄭弘孟說。現在,鴻海監控吸嘴裡濾網影像數據,分析過去的影像變化,知道到什麼程度,吸嘴的吸力開始下降,吸上來的零件會掉件,只要在這之前更換即可。他們發現,有時居然可以用了8萬6千次之後,再更換即可,因此又降低成本

全球供應鏈重組製鞋、汽車業影響最大中國接受人口紅利消失,拚技術紅利

另一座名爲「B3」的刀具工廠,是龍華園區裡第二座關燈工廠,廠內1年生產出超過1千8百萬支刀具後,送到鄭州、觀瀾廠,再加工製作出供1億支iPhone使用的金屬邊框。透過機臺上的傳感器,測量刀具的震動、轉速頻率等,鴻海就能提早預測刀具壽命,在此之前,自動搬運車就送來,並自動換上新刀具。

「鴻海一直是製造企業,現在要在這製造的蛋黃(核心)上,再加上蛋白,就是製造的科技,變成一家科技服務公司。」FII副董事長、郭臺銘最倚重的智慧製造大師的李傑說。

我們好奇,依照此進度發展,iPhone何時可以做到全自動生產,全程不需要人力?

據瞭解,iPhone仍有一些精細部分,在機器上無法克服。例如,iPhone背蓋玻璃在不同光線照射下,反射的光都不太一樣,如果用機器視覺檢查瑕疵,可能要花很長時間,鏡頭得不斷轉換才能找到問題,這一點,機器比不上人眼。

此外,iPhone有不少小零件,得讓作業員拿着鑷子才能放入,機器手臂太大,目前還無法做到。

未來,如果蘋果要讓iPhone在全球分散生產,從設計圖開始,都得連動調整。

分散,是一種新能力,自動化技術,則是必備能耐。若你選擇不遷移,你就得面對,已經用自動化升級,降低成本的對手競爭。如果,你選擇全球佈局,唯有善用自動化,才能降低當地人力管理成本,以抵消區域性生產調度零件時的運費成本。

好處是,機器人不會罷工,不用談判,可24小時上班,而且隨時可搬家。

這場科技進化,是一條不歸路。麥肯錫報告就直指:自動化將是降低勞力成本重要關鍵,影響最大的是如製造、餐旅、運輸與倉儲等產業,企業可就近提供服務,不須跨國生產後再運送,到2030年之前,全球商品貿易額預計年減1兆5千億美元至3兆美元。而3D列印科技的崛起,讓大家可以就地列印零件,提高客製化的可能,影響最大的產業,現階段看來是製鞋、玩具業,但後續則會是汽車、飛機行業等。

中國,已先接受人口紅利消失的事實。勤業衆信的報告指出,截至2019年,中國勞工每小時單位工資將分別是越南的177%與印度的218%。 這也是爲什麼,中國在2013年已經躍升成爲工業用機器人最大買家的原因。

最多5年大局底定拋棄「集中」思維,敢移動才能存活

電子業走出中國,iPhone也正在遷移,童子賢回顧這趟長征,坦承這是不容易的決定,「現在講到越南、菲律賓(設廠)。但是對廠商最大的結是:『我怎麼召喚其他零件廠(過去)?』」「現在臺商在東南亞的佈局,有點像2000年前後臺商在大陸(選擇生產基地)的六神無主。」大家不知道該怎麼移,更害怕這場移動,反而讓大家加速滅頂。

然而,我們始終得做出抉擇,美國、中國、印度等強權,都正促成各地在地製造大浪,這場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大約3到5年內,將會大局底定。

碎鏈,終會逐步在各區域中心集結,臺灣剩下的時間並不多。

時勢,會主宰企業今日需要什麼競爭力,與你的競爭力,是否仍具價值。

昔日蜜糖,今日毒藥,這趟iPhone遷移之旅,正提醒着我們所有人:越早拋棄「集中」與人口紅利的思維,我們纔可能走到未來。

※迎接碎鏈時代!iPhone移出中國追蹤之旅,請見《商業週刊》1655期。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一支iPhone移出中國的追蹤之旅 碎鏈時代

聯發科吃蘋果落空,三星自產還外銷!手機廠「自己的晶片自己做」,臺灣IC業麻煩大了?一個考2次就放棄;一箇中年失業、拚1次就考上公職!缺錢時要韌性,有錢時再任性財務長也要清理茶水間!在瑞典工作的臺灣人體悟:比福利更有價值的「尊重」有小酌習慣,反而容易養成易瘦體質!醫師公開:減肥適合喝4種酒,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