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宗海/究竟蔡總統過境美國得到什麼?
●邵宗海/政治大學中山所教授兼所長、文化大學教授兼社科院院長、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抱持「只寫我相信而且有佐證的事實」理念寫作。
蔡英文已於7月11日啓程出訪加勒比海4國友邦,進行「自由民主永續之旅」。行程中尚有4天仍然是循以往過境美國的模式,在去程時停留紐約2天,回程時也在丹佛多待2天。
根據媒體報導,這次跟以往不一樣的地方,是美方同意蔡英文與媒體公開的茶敘,若對比過去是「在出訪友邦行程告一段落後」纔會舉行的模式,此次蔡英文可首次在尚未返回臺灣之前,就可以在丹佛舉行。
從2017年蔡英文出訪南太平洋地區友邦,當時過境美國,美國同意開放讓臺灣隨團媒體隨行採訪,但同時也要求隨團媒體,必須等到專機離開美國後才能發稿。2018年8月蔡英文前往中南美洲訪問,那次是選擇過境洛杉磯,美國再次放寬限制,允許隨團媒體可與蔡英文下榻同間飯店,而且在公開行程中也可對媒體講話,並讓隨團媒體即時報導。當然,比對過去例子,民進黨當局自然會有美臺關係已有「突破」的感覺。
美臺關係的發展是否就此趨向上升與深化?從形式上來看,答案或許是肯定的。譬如說,2019年5月23日,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賈德納曾再度提出所謂協助臺灣維繫邦交的「臺北法案」,這項法案是他與另外3位同黨及民主黨籍參議員於5月4日首度共同提出。而且,賈德納也曾在今年4月領銜提出「重新確認美國對臺灣及對執行《臺灣關係法》之承諾」決議案,這項決議案4月30日在參院獲得一致同意通過。衆議院則是到5月7日下午才正式全院通過《2019年臺灣保證法》與《重新確認美國對臺及對執行臺灣關係法承諾決議案》。如果只看國會的行動,或許是可看出美國有意升高對臺安全保障的承諾。
但是行政單位是否會全部「點單全收」,其實還是存有辯論的空間。我們可提出幾個例子,特別是這些發表者的看法又是出自於美國對臺灣最爲了解的外交官。譬如,前AIT理事主席卜睿哲在2月11日曾發表公開信說:美方對臺的防衛承諾「從來都不是絕對的」。而現任AIT的理事主席莫健,更在2018年9月12日「全球檯灣研究中心」的年度論壇上強調:美國對於實行《臺灣關係法》的承諾堅定,但也提醒這項承諾本身,並不能在愈來愈複雜的兩岸環境下保護臺灣,臺北必須盡其所能投資在嚇阻侵略的能力。若再加上美國國防部亞太安全事務首席副助理部長海大衛在2018年10月28日至30日的「美臺國防工業會議」發表演說中,呼籲臺灣須擁有足夠的資源來落實現代化,提供必要的資源、人員與訓練,以遏阻入侵。
從這些談話可以充分說明,美國固然會關心別人,但大多要別人自我警惕。雖然也對臺軍售,但武器質量完全無法抗衡中國大陸。從歷史經驗來看,美國不太會反省或問清自己到底會做什麼,譬如說,政策上「企圖讓中國大陸明確知道,這些行爲不會是零後果」,但後續美國是否會有些行動來凸顯這個結果?看來最後可能也只是「說說」而已。
►美國拉擡「辣臺妹」是福是禍?
►看更多【邵宗海】專欄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中國時報》,請勿直接轉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