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韶/蔡總統爲什麼能常撿到槍?

▲筆者認爲蔡英文的兩岸論述是一種「整體的均衡」,亦即要在國際區域情勢兩岸關係的互動與臺灣內部的政治發展取得「動態平衡」。(圖/記者李毓康攝)

張宇韶/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民進黨總統初選決果已揭曉,蔡英文以8.2%的優勢勝出,多數人認爲香港「反送中」的政治效應是蔡英文「撿到核子彈」的關鍵,尤以反應在手機民調中40歲以下的青年選民

問題在於,反對「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或「臺灣香港化」也是賴清德投入初選的重要政治宣示,何以這樣的政治紅利未能反饋在自己身上?顯然這種觀察過於強調突發事件對選民造成的感性動員效果,從而忽略了此一事件的整體脈絡—特別是蔡英文就任總統前後在兩岸關係論述的邏輯一致性。

因此,我們必須回到特定歷史情境下的「初始條件」,將這個「路徑依賴」的過程進行描述,始能解釋箇中的因果關係

當這個「事件軸線」的輪廓勾勒完成後,再將其他的行動者(包括川普、習近平、賴清德等人)的策略鑲嵌其中,方能做出較爲宏觀的分析與解釋。否則何以解釋蔡英文總是撿到槍、端出砲,別人不是武器掉滿地,不然就只剩下空手白刃窘境

蔡英文整體均衡的兩岸論述

蔡英文的兩岸論述是一種「整體的均衡」,亦即要在國際與區域情勢、兩岸關係的互動與臺灣內部的政治發展取得「動態平衡」。這樣的立場在2015年蔡英文重啓中國事務委員會時提出的「三個有利、三個平衡」(必須有利於國家自由民主發展、區域和平安全穩定、兩岸互惠互利交往;堅持政府決策須充分民主和透明化交流過程須多元參與和機會平等、交流成果須維護公益和社會共享)得到解釋。

蔡英文對於國內政治光譜的均衡,也在就職演說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維持現狀」充分體現。在法理上,蔡英文強調「中華民國憲法本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與「憲法增修條文、大法官釋憲」之間的辯證關係,前者是傳統中華民國法統論的正當性基礎,後者則是主張「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前提。爲了補充法理層面的不足,同時也融入了「兩岸人民交流」與「九二歷史事實」的說法,其目的就是尋求臺美中以及紅藍綠都能接受的「次佳方案」。

深入觀察,這種戰略彈性與戰術靈活的論述,顯然與北京僵化的一中原則立場,以及深綠人士的「正名制憲,獨立建國」唯一訴求更具有含括性。因爲自己堅持的最佳方案,往往是其他行動者難以接受的最糟結局,勢必陷入「讓對手無從選擇」的困境中。

然而,民進黨執政前,中共已爲兩岸關係設下「九二共識」的政治門檻,習近平的地動山搖之說揭示了「北京說了算」的強硬立場,面對蔡英文就職演說的內容,更是直接以「未做完的考卷」作爲基本定性。

在這樣的政治僵局中,習近平在十九大之後在對臺政策又採取一系列積極與侵略性的作爲,這些政策表現在打壓臺灣國際參與以及邦交國斷交、兩岸經濟交流的緊縮、軍事上的恫嚇、提出類似「準國民待遇」的作爲。同時,中共更在去年九合一大選進行各項銳實力的攻勢,這些意圖改變臺海現狀的作爲,在年初的習五點講話達到高潮,「一國兩制、臺灣方案」與「不放棄以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爲其立場展現。

動態均衡讓蔡英文發揮殺手鐗

而正當北京在兩岸關係上採取攻勢作爲時,蔡英文的「動態均衡」 隨即進行調整。首先是雙十講話「新四不」(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會在壓力下屈服、不會走回對抗老路)的內容,清晰地將改變臺海現狀的責任,歸咎於北京冒進的政策作爲中,同時說明自由民主與維持區域和平,是臺灣在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

這樣堅定的立場,使得臺灣在美中經貿戰擁有了戰略的制高點,《臺灣旅行法》、近年的《美國國防授權法案》、《亞洲再保證倡議法》、《臺灣保證法》都是此一結構下的產物,臺美關係正達到斷交以來的顛峰。在華府眼中,臺北不僅是可以合作的可靠盟邦,北京纔是改變現狀的「麻煩製造者」。

最爲關鍵的恐是習五點提出前後,蔡英文直接以「四個必須、三道防護網」的說法加以反擊。這種兼具「戰略守勢」與「戰術攻勢」的內容即是蔡英文傳統「整體均衡」與「自由民主人權」的再現。這使得民進黨得以在新敗之際快速進行「球隊重建」工程,也爲當下韓流擴散、與議題近身肉搏戰時創造撿到槍的有利條件。

蔡英文這些論述所創造出來的「初始條件/路徑依賴」效應,使其在香港反送中的爭議中擁有顯性政治角色,自然也投射在初選的輿論市場。

與蔡相較,賴清德固然擁有較爲深綠的色彩,但臺南市長與行政院長的資歷較難凸顯其兩岸角色,其部分獨派或「任性」支持者言行,更不時流露出與威權政體等齊量的歧視與封建語境,而其在初選所採取的「擁抱藍營、讓對手進場干擾」的策略更是難以奏效。這些宏觀的結構條件與微觀的理性選擇,大抵是賴清德輸掉初選的原因。

熱門推薦》►韓國瑜的「流寇式長征」危機四伏►從心理層面談韓市長的性格與執政特質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本文獲作者授權,原刊自《聯合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