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歐美反移民風潮,論西方民主危機

今年適逢歐洲議會選舉、英國國會改選、美國總統大選,歐美各國反移民風潮方興未艾,也正危及西方國家自豪的民主制度。圖/美聯社

今年適逢歐洲議會選舉、英國國會改選、美國總統大選,當地反移民風潮方興未艾,在政治上的影響無遠弗屆,也正危及西方國家自豪的民主制度。

在美國,向來標榜「美國優先、白人至上」的前總統川普,極可能獲得共和黨提名,甚而打贏11月選戰。在他還沒重回白宮之前,美國國內的反移民行動已層出不窮。最新的事例是,德州政府爲了在邊境使用帶刺鐵絲網,以杜絕非法移民偷渡入境,在元月底摃上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不惜動用國民兵付諸行動,甚至得到25個共和黨州長的支持,等於是地方直接叫戰中央。

在歐洲,疫情、戰爭、通膨與綠色新政(Green Deal),是當前反移民風起雲涌的重要原因。前三者造成經濟不振,普羅大衆受害,後者則因爲能源價格提高、柴油補助減少、農作環保要求提高、農藥成份管制加強,多重弱勢的農民開着拖拉機走上街頭,形成與工會類似的組織力量。當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貧窮做爲不分左右的極端主義之溫牀,示威活動也愈來愈激烈。尋求代罪羔羊的結果,外來移民「他們是入侵者」、對照「我們是自己人」的政治訴求,就在英法德等歐洲國家散佈開來。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2018年和2020年的調查,對於「今天在我們國家的移民,(就)要採納我們的習慣和生活方式」、以及「今天的移民(想)要有別於我們的社會(之外)」,前者美國人是從54%提高到65%,而後者則從37%降低到28%。這意味着,在2016年到2020年川普的總統任內,美國人更加重視外來移民「要認同美國社會」,相對的,移民的獨特性也從而降低。

英、德、法在同一個調查結果則不同調:法國人認爲「移民要認同」的比例,在馬克宏總統任內,是從51%降低到49%。英國人在三位保守黨首相任內,要移民認同社會和生活方式,比例是從43%提高到57%;德國人在三黨執政聯盟的任內,更是從33%提高到51%。

2020年開始的三年疫情,造成各國經濟不振,而2022年爆發的俄烏戰爭,又加劇能源通膨,政府在預算有限、財政困窘的情況下,抑制通膨不力,已令民怨四起,偏偏又強調「給予移民的福利和待遇,是人權的範疇,或例外的情況」,自然催化一波強過一波的反移民風潮。因此,社會對立、種族衝突,造成極端化的政治發展,連帶影響到政治氛圍的「向(極)右走」,反映在選舉上,就是選民「不論是非,只論立場」,而政客則「爲了當選,不擇手段」。

極右派的德國另類選擇黨在過去十年異軍突起,一度躍升該國最大反對黨,就是最好的例子。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該黨日前傳出密謀大規模驅逐移民的極端計劃(包括已取得公民身分的移民,甚至移民第二、三代),在德國造成軒然大波,企業界更擔心驅逐移民會造成缺工問題惡化,元月中下旬全德有上百個城市出現反另類選擇黨示威,甚至有人提出另一個極端主張:另類選擇黨違憲,必須解散,如此才能保衛德國民主。當兩極勢力激烈拉扯,也必然動搖社會的穩定。

五年前的歐洲議會選舉,當時對於與極端氣候相關的綠色議程或綠色新政,獲得歐美民衆的大力支持。

但時至經濟凋敝的今日,「綠色新政」在歐洲各國,都面臨「綠色有價」的重大挑戰。再以德國爲例,2021年大選後,德國由得票第一的社會民主黨、第三的綠黨與第四的自由民主黨組成執政聯盟,由社民黨蕭茲接任總理。面對俄烏戰爭帶來的能源通膨,蕭茲政府並未改變梅克爾時期的關閉核電廠政策,2023年4月15日,德國關閉最後三座核電廠,終結超過60年的核能時代,但也因此築下經濟復甦的「綠色障礙」,導致2023年GDP不進反退。

由於振興經濟無方,蕭茲政府的民調支持度已跌至15%,今年總理可能換人做。在法國,總統馬克宏的情況也不好過,政府提出的新移民法案被極左派批太嚴、被極右派批太鬆,妥協的結果,限縮居留許可、延後移民補貼、簡化驅逐非法移民措施,但此一國會通過的版本,還是引起各界不滿,迫使馬克宏撤換總理以爲迴應。法國憲法委員會近日則駁回了在右翼人士施壓下通過的部份移民法內容,讓政府稍稍扳回一城,但挺移民vs.反移民的拉鋸戰短期內不可能休兵。

至於選情告急的英國保守黨蘇納克政府,明知違反國際人權與民主精神,去年底仍強推非法移民法案,並宣佈限縮新移民額度,則是政府帶頭反移民的最差示範。今年底若川普再度當選美國總統,而蘇納克又靠反移民政策保住執政權,屆時美、英兩國政府恐掀起更大的反移民風潮,並自打民主兩記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