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沉靜的大陸 不確定的兩岸

臺灣九合一選舉目前正打得如火如荼,選舉結果當然會影響到未來的兩岸關係,甚至可能延伸到2016年。(圖爲候選人抽籤後慶祝,中時資料照)

兩岸關係的最大變數,在民主化後臺灣的內政發展。近期以來大陸對臺政策一直有兩種思路,一是讓臺灣繼續折騰,等到臺灣自己理出了頭緒,下定了決心,一切塵埃落定之後再說。大陸不必再單方面的等待臺灣,或持續性的對臺示好讓利,否則一切事倍功半。另一種想法則是,不應該有任何情緒性的反應或作爲,凡事仍然要由國家長遠發展的高度出發,不能讓兩岸關係發展隨波逐流,要掌握戰略主動,影響臺灣的發展方向,早日實現國家統一的目標,這纔是負責任的表現,合乎國家利益。

臺灣九合一選舉目前正打得如火如荼,選舉結果當然會影響到未來的兩岸關係,甚至可能延伸到2016年。

理論上說來,當中共或美國明知事態的發展可能對其國家利益造成損害卻置之不理,任令事態不斷的惡化發展,這其實是有虧職守的表現。1995-1996臺灣選舉前的臺海危機,後來朱鎔基的嚴重警告、溫家寶的溫馨提醒都是例子;2012年大選前夕,美國重要學者及官員的相繼表態,美國在臺協會理事長卜睿哲表明,美國尊重臺灣民主及民衆的選擇,但當事情涉及其國家利益時,華府仍將適時表態。這都反應出影響臺灣選舉的外部因素一直存在。

今年選舉直到目前爲止,外界並沒有看到明顯的外力因素介入,但沒有發現、無法察覺並不表示就不存在,可能只是時機未到,或方法和技巧變得更爲隱密、靈活多變。

如果反向思考,假設真的沒有外部因素,這又意味着什麼?爲什麼外力沒有作爲?是對馬英九總統個人有所判斷,或是對臺政策有了新的轉折,因而有了不同的作法?還是中國大陸已然對臺灣的民主發展或至少是選舉活動有了進一步的理解,知道所有作爲只會治絲益棼產生負面效果,寧可暫時保持觀望?答案恐怕只有日後才能見到分曉。

依據各界對中國大陸對臺政策思維的理解,首先涉臺事件無小事,一切作爲或不作爲都必須爲國家統一的目標而服務,這是不變的基本原則,對此,北京只有陽謀沒有陰謀;二是大陸凡事看長看遠,不看短不看近,這與中國人特殊的時間觀念有關,臺灣對此必須有所體認。

在主觀上,北京當然樂見堅持九二共識、在意識形態上主張國家統一,反對臺獨的國民黨繼續執政,但客觀上,大陸也理解最後還是得看投票的結果,北京能做的其實相對有限,甚至有時還覺得自己動輒得咎,進退兩難。說與不說,做與不做都會惹出麻煩,說要說到什麼程度,做要做到何種地步都是問題,與其如此,「暫時」低調保持距離或爲一種次佳選擇。

於今,大陸關切的不止是臺灣選舉的直接結果,藍綠陣營得票率及席次的增減,雙方政治版圖的變化,其所代表的意涵。

大陸一方面要把自己的立場和態度表達清楚,比如說日前蕭習會及王張會中所傳達,九二共識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反對臺獨的堅定立場,希望臺灣民衆能夠有所體認,但又不希望引發臺灣民衆的情緒反彈。北京培養了衆多國際關係、戰略及涉臺研究學者,大陸對臺灣問題的各個面向應該掌握的相當清楚,不管從選舉大勢或技術面來看,北京或對這次選舉結果已有一定程度的判斷。大陸應該已經做了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至於北京將如何解讀藍營的挫敗,是否爲自己預留了政策轉圜的空間,仍有待觀察。

無論國民黨小敗、大敗或慘敗,臺灣的政治生態的改變已無可避免,或有程度之別,但馬英九的權力會受到更大的限制、施政會受到更大的掣肘,他想推動的《服貿》、《貨貿》、兩岸互設辦事機構等政策,何時能夠獲得實現,更在未定之天。既然蔡英文說過只要勝選,中共將被迫調整其政策,臺獨已是年輕一代的天然成分,外界不預期挾新勝餘威的民進黨會主動、成功的轉型,改變其分離主義的一貫主張和立場。簡單的說,未來一年半的兩岸關係讓人難以樂觀,如果2016年骨牌效應擴大,兩岸關係伊于胡底將更難逆料,那時大家也只好說民主就是自作自受,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還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