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單車熱 兩岸整合新契機

旺報社評

大陸早年幾乎人人騎自行車,街道上擠滿自行車的圖像,仍然是許多人的回憶,但隨着經濟成長、生活富裕,自行車漸漸被人們拋棄。近年在減碳意識及疫情帶動的休閒運動生活模式帶動下,自行車再度受到重視,自行車出現供不應求現象,自行車產業也隨之爆紅。「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1年大陸自行車市場規模達到1940.7億元人民幣,預計2022年將突破兩千億元。市場規模吸引了愛馬仕等奢侈品牌投入,售價超過80萬元的愛馬仕單車「一車難求」。對大陸自行車產業而言,正是借東風推動製造升級的契機。

兩岸產業鏈可合作

大陸是全球最主要的自行車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自行車出口量佔全球60%,但多以品牌代工爲主。近年受疫情因素影響,國際品牌的中高端單車產能不足,中高端登山車、公路車在大陸市場出現缺貨狀況,這是大陸本土品牌利用消費升級的機遇,實現製造升級的動力。

與國際高端品牌相比,大陸自行車產業在變速系統、材料和生產工藝等關鍵環節競爭力明顯落後。日本SHIMANO和美國SRAM合佔全球變速器約95%產量,搶佔產業鏈上游,利潤優勢明顯。不過,大陸業界展現追趕先進技術的企圖心,位於珠海的藍圖科技公司,自主研發的自行車變速器開始嶄露頭角;大陸最大的碳纖維生產廠家中復神鷹,在探索自行車材料方面也有所作爲。

臺灣自行車產業發展歷時已久,早已形成完善的上、中、下游供應體系,在製造和品牌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兩岸在未來的產業升級中有諸多合作空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臺灣有濃厚的鐵馬文化氛圍,單車環島熱潮持續了10幾年,長盛不衰,帶動相關消費和製造的良性互動。更重要的是,臺灣業界能聚焦全球市場,靈活調整產業佈局。前幾年受大陸共享單車的衝擊,臺灣自行車產業一度面臨需求下滑困境,不過,隨着歐洲電動單車的崛起,又找到新的市場增長點,研發創新水準進一步提升。

正如電動車的興起重塑了全球汽車產業佈局,電動單車也將帶動自行車產業的革命性變化,譬如電子變速器,大陸企業已和國際巨頭幾乎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大陸的優勢在市場及中產階級人口的規模,這對未來技術更新有重要意義。其實,兩岸在自行車產業已有一定合作基礎,捷安特等臺灣知名品牌在大陸設廠多年,產品在大陸口碑良好。未來在電動單車領域,兩岸可發揮各自優勢,促進產業鏈合作,共同開發全球市場。

打造騎車友好環境

鐵馬熱潮對城市建設和治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斷完善相關市政基礎設施,合理規畫與設計道路,爲騎行創造更安全便捷的環境,既利好相關產業升級,又能幫助健康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歐美政府已在促進低碳生活方式上積極作爲,法國總理日前宣佈,將在2023年撥款2.5億歐元推廣自行車計劃,吸引更多法國人騎車出行,其中2億歐元將用於自行車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另外5000萬歐元則用於自行車停放點建設。包括法國在內的8個歐洲國家,共同簽署《歐洲自行車宣言》,希望在歐盟層面更努力地推廣自行車出行。

北京下足功夫推動騎車出行,「十四五」時期,北京將繼續打造特色單車路線,在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打造20條特色文旅騎行路線,在外圍郊區打造20條特色鄉村單車路線。此外,北京五環以內路面寬度12米及以上道路將全部規畫自行車道,打造騎車友好環境。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調查數據顯示,北京市民騎車意願持續提升,年騎行量由2017年的0.5億次提升至2021年的9.5億次;大陸「小紅書」、抖音等社羣平臺上的騎車裝備、路線等相關內容爆紅。大陸「單車熱」,不僅爲自行車等相關產業帶來紅利,也帶來了低碳文化理念,豐富了大陸民衆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