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房市回溫關鍵在信心
旺報社評
大陸房地產市場隱約透露逐月回升的量價走勢,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去年11月新建商品房銷售額年減19.2%,但對比2月年減29.3%,衰退幅度已明顯縮小1成,且幾乎逐月走高。此外,70個大中城市房價指數同樣呈現回穩態勢,去年11月年減0.1%,爲近一年半來最小跌幅。
找回經濟增長動能
房市止跌跡象逐漸增強,不僅代表着一攬子增量政策效應正在擴散,也意味邁入金蛇年的大陸經濟,有機會找回最重要的增長動能。大陸人行2020年曾針對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做過調查,大陸城鎮居民家庭資產中,79.6%爲包括住房及汽車等在內的實物資產,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僅20.4%。佔比將近8成的實物資產中,住房佔比高達74.2%。對比負債情況,房貸佔家庭總負債比重爲75.9%。
房市景氣好壞牽動着大陸家庭及居民財富變化,也深深影響經濟走勢。即便產業結構正在轉型,逐漸朝科技創新方向調整,但短期仍難撼動房地產火車頭地位。根據大陸工信部發布的數據,2023年包括新一代資訊、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等產業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GDP比重約13%,較2014年的7.6%成長明顯,但對比房地產業近3成的比重(涵蓋產業關聯效果),仍有段不小差距。
更不用說,房地產業能夠吸納大量就業人口,提供勞動市場安定的力量。大陸經濟學者任澤平估算,房地產供應鏈約可拉動上下游50多個行業28%以上就業彈性變化。亦即,房地產業經濟增加值,大概可爲勞動市場提供近3成的就業吸納能力。短期大陸景氣變化,依舊受到房地產市場高度左右。人行、發改委及住建部等中央一級部會紛紛表示,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將是2025年政策核心與工作重點。
大陸相關部會陸續推出一系列救市政策,譬如取消限購、限售及限價等禁令,或是降低頭期款比例、房貸及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等措施,甚至設立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機制,由政府直接收購等新制,取得一定拉擡效果。不過整體市場買氣與信心依舊疲軟,使得房市回升步伐相當緩慢,連帶也拖慢經濟復甦步調。
借鏡香港救市經驗
房市回穩的關鍵在於如何重建市場信心,尤其是在保交房與房市債務處理上。在這方面,或許可以借鏡香港的經驗。1997到2003年因全球金融風暴衝擊,香港房市連6年衰退,整體房價跌掉7成,香港居民信心嚴重受損。當時香港政府爲刺激房市推出一系列救市措施,但成效不彰,最後決定引入大陸資金來消化餘屋,房價纔開始起死回生。
依據當時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董事長孟曉蘇的說法,大陸資金在還沒進入香港房市之前,香港媒體就大力渲染,結果在預期心理推波助瀾下,民衆瘋狂搶進房市,最終拉動房價轉折向上。可見政府出手固然重要,但要讓房市走出低迷,還是需要藉助市場的力量,才能讓民衆恢復信心。
大陸房市問題錯綜複雜,單純透過擴張性財政及貨幣政策撒錢,甚至鬆綁監管措施來刺激房市,雖具一定成效,但仍不足以拉拔房市脫離泥淖。更重要的,還是要找回市場信心,誘發民衆重新投入。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必要的配套措施與細節處理,如具體落實保交房機制及實現保障性住房等社福支票,絕不可少。畢竟,聽其言而觀其行。民衆更在乎的,是政府實際執行情況,而非政策口號。
止穩房市有助刺激並拉擡短期經濟,這並非意味產業結構調整得走回頭路。一個是短期救急措施,另一個則是中長期政策目標,不可混爲一談。推動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大陸中長期的首要工作任務,也是未來經濟增長最重要動能所在。更何況,北京絕不樂見,因爲資源過度挹注,造成房市泡沫再度死灰復燃。未來如何更有效率及方法地處理房市,讓經濟受益又不會產生泡沫,將是北京無法逃避的艱鉅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