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TikTok事件是美國營商環境的測溫計
來源:環球時報
當地時間18日晚上,TikTok停止了對美國用戶的服務,谷歌和蘋果也將其從應用商店中下架,原因衆所周知——華盛頓以“國家安全”爲由對該公司施行“不賣就封”禁令。然而不到半天,TikTok在19日上午恢復了部分基礎功能,並且在發表的聲明中感謝特朗普向“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做出了必要的澄清和保證”。
一夜之間,這個深受美國民衆喜愛的短視頻分享平臺經歷了“極限反轉”,不少美國網友對這次失而復得非常高興,從軟件關閉前用戶發佈的大量感人告別視頻,到部分用戶集體涌向“小紅書”,再到軟件恢復服務後大家紛紛錄製慶祝視頻,對TikTok“泛安全化”的政治操弄,帶來的不僅是美國民衆的心情起伏,一些以此爲生的人更是經歷“切膚之痛”。美聯社援引專家的話稱,通過突然關閉服務,TikTok證明了禁令在其用戶中是多麼不受歡迎。
丘吉爾曾說過:“你總是可以指望美國人做正確的事,只是要在他們嘗試過其他一切辦法之後”。在美國國內,對TikTok問題爭論的焦點很大程度上從所謂“國家安全”問題悄悄變成了“如何體面地讓TikTok留下來”。
如何做到特朗普所說的“拯救 TikTok”,會是一個充滿未知的複雜過程。但可以肯定的是,TikTok禁令頂着所謂“國家安全”的帽子在行政和法律層面一路暢行的同時,美國從民間到行業的反對聲音就一直存在,畢竟這個平臺聯結着1.7億美國用戶和700多萬家依靠互聯網而得以發展的企業,以及上下游數量龐大的服務提供商。如果看看整個事情的發展脈絡,不難得出的一個結論是,美國一些人給TikTok做的局,讓自己變成了“局內人”。
TikTok的遭遇不是孤例,而是美國市場環境的某種縮影,類似的事情仍在不斷髮生。從早前阿爾斯通的遭遇,到最近的日鐵與美鐵合併被否,美國國內“泛安全化”對其他國家企業帶來的干涉和打壓,正在增加各國市場主體對美國的擔憂,也加劇了全球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TikTok的最終結局將是一個明確信號,或者說是個測溫計,從中世人可以看到美國政府是願意在正常的商業條款下來解決,還是用“國家安全”這頂帽子把商業公司壓垮。
一段時間以來,“泛安全化”的思維在美國很流行。在這種思維下,美國一些人爲了追求“絕對安全”,不斷泛化國家安全議題,將經貿、科技、人文等非安全領域的問題政治化、武器化,這種做法已經對美國的國際形象造成了損害,也反噬美國國內的利益。如果這種現狀能夠得到糾正,其給美國帶來的正向刺激將會是巨大的。
1月20日是美國新政府上任的日子,除了TikTok這個具體議題,國際社會也密切關注這一事件所折射出來的美國國內營商環境如何變化等問題。淡化“泛安全化”操作對正常商業運行的干擾,爲各國市場主體在美國的經營提供開放、公平、公正和非歧視的環境,這不僅對美國有好處,也是國際社會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