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謝泓:支持企業跨界創新,形成研發降本“方法論”丨2025廣東兩會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樑施婷 廣州報道
“每個國家或地區總有其創新推動製造業持續健康發展,中國製造可以貢獻什麼?”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謝泓在過去一年觀察到,企業普遍對研發降本有強烈需求,在今年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上,謝泓建議推動鏈主企業協同供應鏈企業通過創新降本增效,形成中國企業降本的“方法論”。
謝泓表示,於企業來說,科學降本方式和途徑應是研發降本,也就是在產品研發和設計階段,在滿足產品功能、外觀和可靠性等前提下,通過產品結構設計的優化實現降低產品成本。他建議,多措並舉推動鏈主企業協同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通過研發降本實現降本增效,以此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南方財經:過去一年,企業的發展環境發生了什麼變化?
謝泓:全球經濟如今處於發展週期調整的窗口期,多個週期疊加作用。當全球貿易結構出現失衡,中國企業陷入激烈競爭,最直接的影響是訂單減少。
另外,國內的經濟發展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過去幾十年中國大量修建基礎設施、推進房地產發展,與經濟的增長相輔相成,但投資拉動效應也在邊際減弱。
這幾年,很多企業出海,走國際化的方向,這還有很多提升的空間。未來,當中國企業往品牌、標準等更高端方面走,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將成爲新的空間。
我們目前處在舊的結構慢慢坍塌,但新的動能還沒有全面發展起來的窗口期。看起來這幾年是比較困難的時候,但是從更長遠的角度,這可能也是最好的創新創業的窗口期。
南方財經:各種週期衝擊,最直接的影響是企業短期效益,從長遠來看這也會影響企業投資決策,應該如何應對?
謝泓:投資要通過信心拉動,這也是原有的經濟發展的模式。
未來企業還是需要在存量提升上做一些文章。通過創新,通過數字化,製造業還是有很多優化的空間,也可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特別是數字化,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鏈式改造”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相比於無效、低效的投資,通過輕資產的模式,以數字化來整合產業,提升產業,可能是未來的發展方式。
我們還需要發現新的消費亮點,新的潮流趨勢,因爲新的消費也在醞釀新的週期。
今年,我也提交了加快建設消費大市場的意見,比如我國的汽車改裝市場、遊艇市場還有很多限制,在美國汽車改裝市場一年有幾百億美元營業額,有超過1萬家企業在從事汽車改裝。
現在粵港澳大灣區實施藥械通,也就是通過市場管理體制改革來釋放市場的活力。消費市場還有提升的空間,政府要研究如何通過四兩拔千斤的方式來推動。
南方財經:你的建議提到,研發降本是一切降本的根本,因此要推動鏈主企業協同供應鏈企業通過創新降本增效,爲什麼會提出這樣的建議?
謝泓:2024年底,比亞迪發出一則通告,稱爲增強比亞迪乘用車競爭力,要求整個供應鏈從2025年起降價10%。當前大多數大企業降本,絕大部分都和比亞迪類似,沒有科學方式和途徑,這種降本方式業內稱之爲採購降本。企業降本增效實際上是有方法論的,而不是強壓,壓得太過的話,供應商反而以次充好,犧牲質量。
我提出通過研發降本,這實際上是工業知識的遷移,能夠幫助大量的企業。調研中,我們發現不少企業跨界研發降本的成功案例:一個空壓機外櫃企業的負責人向另外一家給美的做空調外殼的鈑金企業取經,發現空調鈑金外殼極其簡單,三四個配件就能夠組成,於是藉助該空調外殼的製造經驗逐步從研發開始減零件;空氣炸鍋跨界融合微波爐的技術,採用專業電機較之前降本20%……
中國製造的創新能力,來自於工業門類齊全。經過四十年發展,中國形成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鏈。廣東作爲製造業大省,工業門類齊全,門類中很多東西都能觸類旁通,產業間相互融合創新的效率就可以很高,所以企業的降本還有很大的空間。
研發降本主要做的是知識整理,不用投入硬件設備做研發項目。但是很多企業現在只是盯着自己內部的體系,而不知道外部有很多新的解決方案,所以才需要從外部的角度去看待企業,研究怎麼降本。
南方財經:要達到這樣的融合創新,製造業需要做哪些提升?
謝泓:生產性服務業是廣東製造業提升重要的方向和內容。
研發降本,數字化提升,標準系統的解決方案這些都涉及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是製造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從製造業分離出來,並且體現比製造業更高層次的價值鏈位置。
原來提供生產性服務的主要是國外的大公司,包括高端的軟件、高端的檢驗檢測、高端的生產設備都是以國外爲主。中國正在補短板,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是發展的新空間。
過去我們的製造業產業太硬了,政府政策圍繞投資拉動、建基礎設施、建首臺(套),基本上還是投入到硬件爲主。實際上,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還必須是從軟件、更加系統的解決方案入手。
南方財經:廣東提出在重點產業鏈建立“鏈主制”。“鏈主制”的實施如何幫助對於產業鏈協同降本增效?
謝泓:傳統“鏈主制”和未來新型的“鏈主制”相比,傳統“鏈主制”是內部的閉環,主要還是服務於企業自身的供應鏈,通過數字化賦能供應鏈企業,進行產業對接,產業協作,變成合作夥伴。
在新型的“鏈主制”,競爭夥伴企業共同打造產業級的平臺,企業形成數字共生關係。這種新型的產業生態不是傳統意義上供應鏈的大企業與供應商的關係,它更加開放,更加共生,更加平等,還是新的文明屬性。數字化文明、公開透明的系統共生,將慢慢地塑造經濟和社會未來。
從惡性競爭變成合作關係,也有利於我們製造業集中度的提升。任何行業如果大企業市場佔有率沒有達到30%,市場還是會存在無序的惡性程度競爭。通過數字化優化產業格局,產業合作更加有序,這也是數字文明的體現。
南方財經:具體來看,鏈主企業與供應鏈企業深度協同以推動研發降本如何實施?
謝泓:我建議,可以協調10~15家大企業作爲鏈主企業與供應鏈企業深度協同試點,先行先試、逐步推廣。在產品開發的早期階段,推動鏈主企業邀請供應鏈企業深度參與、共同進行產品研發和設計。供應鏈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優勢,提供零部件設計和生產方面的建議和方案,使零部件與整個系統更好地匹配,在保證性能和質量的基礎上,降低產品成本。
二者的深度協同,有利於消除因爲對零部件需求信息理解不一致而導致的成本浪費。另外,供應鏈企業能通過參與研發,提前鎖定訂單,獲得技術創新帶來的後續業務機會和利潤增長。
通常來說,鏈主企業具備雄厚的研發技術以及豐富的人才資源,在推行研發降本模式上具有優勢。而供應鏈企業通常規模小、人才儲備不足,推行研發降本難度比較大。當鏈主企業推行研發降本,取得一定成功之後,可以給供應鏈企業提供研發降本的技術支持,共同發展,共享成本降低所帶來的利潤節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