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保大於天” 武漢華僑城東湖開發真相

近日,《時代週報》刊登了題爲《武漢華僑城開發東湖調查》的報道,並被鳳凰網、新浪、搜狐等國內網站轉載,且更換不同標題,包括“武漢華僑城擬填掉450畝東湖漁場”、“東湖生態恐惡化”等等,引發了社會公衆對於東湖及其生態保護的高度關注。

今日,本報記者對東湖管委會、武漢華僑城公司進行了深入採訪,全面瞭解事實真相。

東湖生態環保工作有目共睹

東湖作爲中國最大的城中湖,以秀麗的山水、豐富的植物、濃郁的荊楚風情和別緻的園中園,成爲武漢市最大的風景遊覽地,每年接待遊客近四百萬人次。東湖風景區始終把生態環保放在第一位。2007年,爲了加強對東湖風景名勝區的管理,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風景名勝資源,武漢市出臺《武漢東湖風景名勝區條例》,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對東湖環境保護進行了規定,這在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尚屬先例;2008年,按照“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原則,東湖管委會對於原有規劃進行修編,對污水處理、水體保護等生態環保方面進行了更爲詳盡和嚴格的規定,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2009年,因爲在文明建設、生態環保方面的突出成績,東湖風景區被中央文明委、國家住房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榮譽稱號

在引進文化旅遊項目的過程中,湖北省、武漢市和東湖管委會也非常關注生態環保問題,對於武漢華僑城大型文化旅遊綜合項目,省、市領導均提出了非常明確的生態環保要求,華僑城方面也給出了明確的承諾。

引進華僑城項目,是武漢旅遊產業發展的需求

東湖的定位是生態旅遊,需要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積極的利用。考慮風景區旅遊元素單一,不適應城市人羣日益增長的旅遊文化需求,有必要增加必要的休閒娛樂設施;同時,由於風景區周邊有十多個村莊,村民生活垃圾、污水直排入湖,建設無序,環境髒亂,與風景區的整體環境要求相差甚遠。實施城中村改造,是武漢市政府城市建設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東湖風景區經多方選擇後,引入華僑城,既是拉昇旅遊產業鏈、完善旅遊功能的需要,也是引入主體,實施城中村改造的需要。

武漢是中國中部的中心城市,一直以來缺少大型文化主題公園項目。自2004年以來,湖北省、武漢市政府多次邀請華僑城集團在武漢投資發展大型文化旅遊項目,填補武漢市乃至華中區域大型主題公園空白,爲武漢和華中地區旅遊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推動力。

華僑城“填湖開發”,純屬子虛烏有

對於上述報道所說的“華僑城填湖開發”一說,華僑城指出:“純屬子虛烏有”,武漢華僑城用地範圍不牽涉任何東湖水面,怎麼會有“填湖開發”的事。

據華僑城集團有關領導和武漢華僑城人員介紹,武漢華僑城大型文化旅遊綜合項目在與武漢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並於去年年底舉行項目奠基儀式後,沒有急於動工,而是投入了大量精力開展前期規劃工作。武漢華僑城項目並不涉及任何東湖水面,在規劃之初即提出了“不改變一寸東湖湖岸線、不佔用一寸東湖湖面、全力提升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原則。臨近湖面原東湖漁場450畝魚塘納入了項目用地範圍,此水域將保留,改造爲一個敞開的,免費向公衆開放的公共濱湖市民休閒旅遊公園,要建設的是一些便於市民進入,爲市民提供便利的旅遊服務設施,根本沒有填魚塘建造酒店的計劃。華僑城方面表示:爲了滿足廣大市民的需求,將在充分諮詢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再做詳細規劃,得到廣泛認同後纔會實施,短期沒有開發計劃

武漢華僑城將聘請國內知名的生態環保專家,對區域生態環境保護、低碳排放等方面進行研究,秉承生態環保理念、強調項目可續發展,力求將東湖及周圍的生態環境和系統變得更好,讓生態環保和低碳理念貫穿項目建設和經營全過程,打造一個全新的生態旅遊示範區

水體治理,東湖風景區工作的重中之重

東湖正在實施大東湖生態水網建設項目,根據東湖專家的建議,東湖水體治理主要有三大措施:一是截污。即將環東湖大專院校、行政機關、居民的生活污水納入市政雨污水收集管網,集中處理,不再直排入湖。二是引江濟湖。將長江水源經青山閘引入東湖,打通東湖、沙湖水系,完成水體交換。三是生態修復。即通過清淤、水生植物種植、溼地建設、適度養殖鰱、鱅魚等手段,淨化水質,恢復生態系統。適度養殖鰱、鱅魚,只是提高湖水自淨能力的方法之一。改善東湖水質,防止水質惡化,關鍵是要控制點面污染源。因此,養殖鰱、鱅魚,並非東湖水質的淨化器。鰱、鱅魚又是湖北的普通魚種,且投放比例很小,在東湖其他水面和附近村莊,鰱、鱅魚苗養殖基地比比皆是,完全可以保障正常投放需要。

東湖漁場始建於1951年,多年來一直在東湖進行漁業養殖,爲東湖水體生態平衡做出了一定貢獻,但大規模養殖也對東湖水質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從2006年開始,政府要求東湖不再進行人工養殖,只能適當進行自然放養,爲此,東湖風景區管委會在引進華僑城項目之前,着手實施東湖漁場的改制和產業轉型,將漁場主業由養殖業向旅遊業和生產服務業逐步轉變。

“生態環保大於天”——華僑城的開發理念

據瞭解,總部位於深圳的華僑城集團公司,堪稱中國文化旅遊產業的領軍企業,從早年的“錦繡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歡樂谷”等主題公園,到近年的“深圳東部華僑城”等生態旅遊主題景區,不僅在文化旅遊方面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同時“生態環保大於天”的開發理念貫穿華僑城本部和華僑城區外項目的規劃、建設、運營的全過程。

華僑城集團在低碳環保、生態旅遊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華僑城早在1985年就確立了“環境就是優勢,規劃就是財富,結構就是效益”的理念,在早期的規劃中堅持了依山就勢,保持自然生態環境的整體規劃思路,華僑城社區成爲全國乃至世界矚目的最適宜人們居住的“國際花園社區”,爲深圳乃至全國的城市規劃建設提供了經驗和示範。

深圳東部華僑城興建之初便規劃投資2000萬元建設了國內首座近萬平米的旅遊景觀風力發電站羣雲中風車項目,還通過利用太陽能的風光互補路燈、雲海谷沼氣利用系統、空調節能系統等多種方式合理利用清潔能源,被國家環保部和國家旅遊局聯合授予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的榮譽稱號。

除了大型生態旅遊綜合項目外,華僑城其他的主營業務也無不踐行低碳理念。華僑城洲際大酒店是“綠色環球”成員之一,並且早在2008年9月便已獲得“綠色飯店”獎牌;“華僑城體育中心”擴建工程設計能耗達到了節能64%的水平,獲得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頒發的“2008年精瑞住宅科學技術獎綠色生態建築獎金獎”……由於長期以來對生態環保的堅持,如今華僑城位於深圳的本部基地已成爲深圳市乃至整個華南地區最適宜人居的城區。

今年,華僑城啓動了“低碳華僑城,環保中國行”系列活動,包括碳補償植樹活動、綠色家園美化大賽、以環保爲主題的“創意市集”設計大賽等活動。此舉是華僑城主營業務整體上市之後發起的第一項大型綠色公益活動,也是華僑城在25週年之際獻上的一份綠色大禮,這也是華僑城“生態環保大於天”的切實實踐。

武漢華僑城項目的誕生,是華僑城集團響應武漢市政府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城市發展戰略,積極參與中部開發的戰略舉措。武漢華僑城也將繼續踐行“生態環保大於天”的開發理念,將“華僑城·旅遊城”的區域系統開發模式引入到武漢東湖,在切實保護東湖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通過高水平的規劃設計、高水準的施工建設,早日爲武漢市民乃至華中區域呈現一個全新的大型文化旅遊綜合項目和生態旅遊示範項目,爲武漢市兩型社會建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