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拜習會前夕 臺灣安全淪魚肉(呂志翔)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2017年1月17日在瑞士達沃斯與時任美國副總統的拜登會面。(圖/新華社)
「拜習會」將於臺北時間16日上午舉行,美國新聞網站POLITICO的評論標題爲「不能稱爲『峰會』:拜習會議期望值低」,這也反映了多數學者與觀察家的看法,高度緊繃的美中「極限競爭」關係可能略爲緩和,但不會因此全面改善。而在最敏感、最爭議的臺灣問題上,美中歧見仍將存在,但未來臺海安全形勢將受制於兩大強權關係發展的局面已逐漸形成。
歷來美中元首峰會不可迴避臺灣問題,雙方往往是各自表述一貫立場。但在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首次視訊峰會前夕,美中關係處於建交以來最低點,而臺灣問題及臺海安全形勢卻是空前嚴峻,中共武力犯臺的臆測甚囂塵上,美國是否承諾協防颱灣成爲全球關注所在。
如何在拜習會前利用「臺灣牌」營造最有利的形勢,同時避免因臺灣問題使峰會破局成爲美中外交攻勢重點,在雙方高度操作「邊緣政策」之下,臺灣被推上代理人戰爭第一線,對拜習會的可能發展憂心忡忡。
從9月9日拜習第二次通話、10月初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日內瓦會面,確認年底前舉行視訊峰會以來,美中高層多次互動、對話都聚焦臺灣問題。甚至在國務卿布林肯與中共外交部長王毅13日的熱線通話,雙方還在確認臺灣問題不會成爲拜習會的變數。這也凸顯了一個很弔詭的現象,美中在臺灣問題上針鋒相對,卻同時要營造友好氛圍,讓兩國元首在足夠的默契與諒解之下,順利進行高峰會議。
事實上,隨着拜習會接近,雙方的態度與手段已有所調整,如蘇利文在接受CNN訪問時,強調美國當前對華政策不是要去改變中國,而是要尋求與中國「共存」的有利條件,以及維持臺海現狀符合美中臺利益。蘇利文的論調翻轉了自川普總統以來要改變中共政權的思維,也向北京傳達了相當的善意。
而在實際作爲上,美中在《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屆大會發表《氣候行動聯合宣言》,宣示雙方合作意願;布林肯主持的新冠肺炎部長會議邀請了中國駐美大使秦剛,而不是原本可望受邀的我外交部長吳釗燮;推動「臺灣嚇阻法案」的共和黨籍參議員柯寧率領參衆兩院訪問團,搭乘軍機9日抵臺訪問,但相關新聞遭到冷處理,直到15日訪問團返美后才正式發佈,這些都顯示了雖然拜登政府對臺灣的支持「堅若磐石」,但仍小心翼翼避免節外生枝,避免影響拜習會的舉行。
拜習會的主要目標在討論美中如何負責任地處理兩國間的競爭,以及在利益共同領域進行合作,其中必然涵蓋了臺灣問題。雖然白宮表示,拜登將明確坦率表達美國的關切,但由於會前已充分運作溝通,兩國元首應不會針對臺灣問題激烈對立。臺海緊張情勢或許會因拜習會稍微緩和,但不會有結構性改變,衝突風險仍然存在。
在拜習會前夕,中美雙方已分別畫出底線與紅線,美方反對任何片面改變臺海現狀;中方堅決反對臺獨。如果美方想維護臺海和平,就應反對任何「臺獨」行徑,面對拜習會後的新局,臺灣卻逐漸喪失安全的自主權,受制於美中關係發展,這是必須嚴肅面對的挑戰。(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