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健保 把人民當提款機(謝啓瑞)
健保曾經一度是帶動臺灣社會制度進步的先進部門,但20多年來缺少創新已讓健保淪爲可能拖垮臺灣的落後部門。(陳君瑋攝)
健保的錢又快要不夠用了,這是從最近幾天媒體多次多方的報導所得到的印象。健保主管機關衛福部要如何因應?目前從多個管道所放出的訊息是要提高部分負擔。可以預期的,反對黨的民意代表當然要抓住這個機會反對調漲部分負擔的方案,他們總是說,不要把人民當提款機。如果不要把人民當提款機,那健保還有沒有其他籌錢的方法?
筆者最近出版的科普書籍《誰在吃健保?》,書裡面就有詳細分析健保四種主要財源籌措方式的利弊得失。第一種是讓人民自己看病時多付一點,就是大家熟悉的部分負擔,也就是這次衛福部要調整的地方。第二種是提高健保費率,因爲去年才用過,沒隔多久就不好意思再拿出來用。第三種是從一般稅收直接撥款,方法就像最近通過的軍購特別預算。既然買武器錢不夠可透過特別預算籌款,沒有理由說健保錢不夠就不能從一般稅收撥款來補足。第四種就是發展商業健康保險,讓有錢民衆可透過購買私人健康保險來補足公辦全民健保給付的不足。
既然籌錢的方式有很多種,爲什麼政府每次在健保錢不夠時,只會想到提高健保費率或提高部分負擔把人民當提款機,爲什麼不試試其他另外兩種方法?問題就出在我們健保制度的興革缺少創新的觀念,遇到問題只求短線解決,從來就不肯花時間與心血從長計議,想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或是其他國家的制度在臺灣是否可行?這讓我想到哈佛大學蕭慶倫教授跟臺灣許多研究健保學者分享過的經驗。蕭教授提到,他在1980年代末期受邀回臺灣參與健保規畫提供建言時,當時主事的經建會主委錢復請他幫忙規畫能用百年的健保制度。等健保開始實施後,蕭教授回臺灣時遇到的每個官員,就再也沒人跟他提到任何長遠規畫的事了,大家所談就只是如何讓健保收入可以支應支出的短期問題了。
在短線操作的政策思維下,健保沒錢時也就只能在現有的框架下兜圈子,去年提高費率,今年準備提高部分負擔率,那明年呢?在缺乏制度創新的環境下,整個社會就會慢慢形成一個兩部門的不平衡社會。一個部門是與全球接軌的產業部門,透過研發創新,讓我們成爲全球科技的領先者,形成帶動臺灣進步的護國神山。另一個部門是沒有創新的非貿易部門,因循苟且數十年如一日的制度,形成拖垮臺灣的落後部門。健保曾經一度是帶動臺灣社會制度進步的先進部門,但20多年來缺少創新已讓健保淪爲可能拖垮臺灣的落後部門。要避免臺灣成爲一個不平衡的社會,我們急需成立健保的政策研發機構,爲臺灣的健保改革尋找創新之路,而不是老是把人民當提款機。(作者爲中研院經濟所退休研究員,逢甲大學財稅學系特約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