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臺灣經濟風急浪險 政府在哪裡?(尹啓銘)

主計總處28日公佈最新經濟預測,再次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1.42%,寫下金融海嘯以來、14年新低紀錄。圖爲臺北車站前市集生意冷清。(中央社)

日前歐洲商會發布《2024建議書》(2024 Position Papers),以「擘畫經濟振興之道」爲題,指出臺灣經濟正面臨風急浪險、動盪不安的挑戰,向我政府提出因應策略。該報告特別強調能源、人才與國際化三個領域;這三個領域都是臺灣當務之急,也都是政府長期以來應該積極推動的政策和措施,可是要問的是:我們的政府在哪裡?

消費、投資和外貿是驅動經濟成長的三大支柱,投資則又和出口息息相關。臺灣的出口從去年9月到今年8月曆經連續12個月的衰退,沒看到政府提出任何的因應措施。

去年11月行政院主計總處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爲2.75%,今年2月下修爲2.12%;5月進一步下修到2.04%,創8年來新低;到了8月,主計總處再度下調成長率到1.61%。今年最後一次11月的預測又下修至1.4%,呈現一路下滑的趨勢。

1年來經濟表現持續下挫,政府相關單位只會一次又一次發佈數字或是景氣燈號,不見提出因應的振興方案,反要外國商會越俎代庖研提策略性建議書,尸位素餐的官員豈不應自慚羞愧!

當前臺灣面臨的經濟問題俯拾皆是,舉其犖犖大者,在產業結構方面,明顯得了「小國症」,出口產品和市場集中度偏高。蔡政府執政以來偏愛半導體和生技醫藥產業,對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幾乎是視而不見。2015~2022年間IC佔臺灣出口比重從25%提升到38%,居出口第2位的電腦相關零組件僅佔3.6%。臺灣是全球第15大出口經濟體,出口對單一產品倚賴如此之重,缺乏多樣性主力產業帶來穩定的力量,成長存在高度風險。

而在出口市場,2015年大陸佔臺灣出口39%,民進黨批評馬政府是在傾中賣臺;但蔡政府執政7年多,對大陸出口佔總出口比重卻升至2020年44%的歷史新高,至去年始因新冠疫情對大陸出口佔比降至39%,促使總出口成長從前年的29.3%減至7.4%、經濟成長從6.5%下降爲2.5%,出口市場過度集中產生的風險由此顯現。

產業發展環境方面,企業不斷反映缺地、缺水、缺電、缺工、缺人才等「五缺」的投資障礙,政府除了信誓旦旦保證「五缺」不缺之外,始終未能提出有效解決方案。例如爲了鼓勵臺商回臺投資,只會藉助放寬外勞引進和提供貸款利率優惠等措施,製造業外勞人數從2015年34.7萬人大幅增至2022年的47.7萬人,外勞佔比從11.5%提升至15.8%,拖延了產業升級時機。

實際上缺人才的何止是產業界,當前政府由於用人以意識形態爲主,同樣存在專業文官短缺的嚴重情況。歐洲商會建議書中即指出:政府各部會、各階層普遍存在英文能力不足,應該加強英文方面的訓練才能促進臺灣的國際化。

國際情勢方面,臺灣要面對的第一個挑戰是俄烏戰爭等帶來的全球經濟下挫與通貨膨脹等引發的動盪;其次是地緣政治與美中對抗帶來的供應鏈遷徙,尤其是在美國政府政治壓力下,我產業被迫將產能外移,出口卻因未能加入CPTPP與RCEP而使競爭力降低,無法產生對外投資帶動出口的效應,臺灣將面臨產業空洞化的威脅。

第三個挑戰是全球正加速朝向綠色經濟與數位轉型發展。今年8月唐獎永續獎得主傑佛瑞.薩克斯直指臺灣的能源政策是「即興演出」,缺乏長期、務實規畫。至於數位轉型,蔡政府抽掉各部會數位發展的功能成立專責的數位發展部,不僅無法發揮整合相關部會的功能,且相關首長缺乏推動數位產業發展的專業,臺灣的數位落差預期將是越來越大。

去年10月前中研院長李遠哲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他不久前與蔡英文總統針對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交換意見,蔡總統當面直說「2024年後不是我的事」。揆諸目前政府的無有作爲,不禁令人懷疑:現今政府是不是早就跳船棄守了?

(作者爲前經建會主委、前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