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話題-哲學的陪伴與慰藉

近年臺灣不時引介並借鑑法國哲學教育經驗,期能厚植人文涵養。(法新社)

陸續引介一些法國哲學啓蒙的著作,例如遠流圖畫書《哲學相對論》與《人生相對論》、米奇巴克「哲學種子」系列等。

在我看來,臺灣社會對於哲學教育的討論與實踐還是很小衆的。是的,我們有了哲學咖啡館與哲學星期五;陸續引介一些法國哲學啓蒙的著作,例如遠流圖畫書《哲學相對論》與《人生相對論》、米奇巴克「哲學種子」系列等;還有一羣熱血人士成立「臺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最近,大家出版則很有魄力地推出「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系列。

發展方向當然正面,但我對於臺灣哲學教育從小衆走向大衆的未來,卻仍不抱持樂觀期待,原因在於本地社會對哲學的刻板印象與態度。

哲學課程之生活必備

先說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小故事。

高中選擇理工組,唸完工程學士與碩士後我留學法國,1992年秋天,參加法國橋路學院(ENPC)博士班入學考的最後一關口試。整個過程非常順利,因爲書面審查與筆試成績都不錯,問答也算有板有眼,最後連主席都對我表達歡迎入學之意。這時候,一位老師憂心忡忡卻又小心翼翼地,問了一個我始終忘不了的問題:「先生,我有個小疑問:爲什麼您都已經取得碩士學位了,但是根據我手上資料,也許資料有誤,從小到大,您卻完全沒有修過哲學課程?」

當時我有一點志得意滿地笑了,想來自己是這位老師碰到的第一位亞洲學生,於是很輕鬆地回答道:「我們東方人和你們不一樣。你們是在課堂上修學分學哲學,我們是在生活裡學哲學。」

大家都點頭笑了,發問的那位老師顯然很滿意這個答覆,笑得最是開懷。口試圓滿結束,我也如願進入這所法國最古老的工程名校。

但我的答覆是賣弄小聰明,只是當下規避,並沒有真正面對問題。我的哲學訓練的確有很大的缺漏,那位老師的憂慮很有道理,只是當時的我並不明白。

安身立命之價值基礎

原來法國人相信,至少法國社會大部分成員相信,人生滿是兇險,生活中每一個轉角都埋伏着隨機變化,充斥各種無法預期、無可控制的碰撞、衝突、混亂與歡樂喜悅、憂傷痛苦,並因此一點一滴孕育出獨特生命質地,從而積累出人類文明燃料。

因爲人生兇險,所以必須學習哲學。哲學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價值基礎,哲學教育則培養邏輯。邏輯是理解與分辨事物的能力,有了邏輯能力,就可以明白別人是怎麼想的?事情爲什麼會這樣?從別人的思想和事情的發展中可以萃取出什麼?

尤其,哲學與邏輯進一步影響放射出來的社會行爲,行止坐臥,應對進退,使我們能夠在社會期待與個人生命間尋求平衡,這種平衡就是廣義的「禮儀」。禮儀絕非裝模作樣,而是知己知彼之後的行爲選擇,能掌握禮儀,不管你所抱持的是傳統、叛逆或折衷價值,都可以坦然面對「先於個人存在的」社會。

被譽爲「當代波蘭文化中最偉大創造者之一」的哲學家柯拉‧柯夫斯基,曾深刻地討論過「價值」議題。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許多人不知不覺地以爲真的存有一座「普世滿意的天堂」,在這座天堂裡,價值與價值之間是沒有矛盾衝突的。但人類生存的現實世界根本不是這樣,譬如自由與正義之間、公平與發展之間,就存有無法超越的矛盾。所以我們需要哲學,來處理價值與價值之間的激盪,活下來,並且活出生命。

擋兇化險之痛苦必學

哲學是必需的,它不是知識操練或賣弄,絕非文化裝飾或美容,而是求生存、過生活、直指生命的根本。「啓蒙是痛苦的」,但痛苦之後,哲學也是生命的陪伴,及終其一生源源不斷的慰藉。

所以自1808年起,法國每名高三學生皆必修哲學,並且必須通過哲學會考才能進入大學--不過學哲學最主要目的不是爲了考試,而是爲了生存、生活、生命,爲了開始對自己負責,因爲高中畢業之後,就應該自個兒面對人生了。也因此,2008年法國哲學會考考題之一,就會是這種我迄今仍自忖寫不出及格成績答案的問題:「我們可能心有欲求,卻不因此受苦嗎?」

法國人相信,哲學可以幫助我們面對、承擔與處理人生課題。而臺灣人或臺灣社會大部分成員恐怕還做不到,甚至根本想像不到,我們慣性追求的是填在考試卷上的標準答案,拿到好成績,怕痛,只求生存,面對生活反射地選擇速成即食產品,以及心靈雞湯安慰劑,最糟的是,根本不打算面對生命……。哲學不只是哲學,它是從生存升格到生活、再昇華到生命的開門鑰匙,無法集體覺悟這個關鍵,是我對臺灣哲學教育從小衆走向大衆仍不樂觀的深層原因。

我是怎麼走過人生兇險的?也許因爲運氣,也許因爲某些自己也不太瞭解的原因。但我總希望下一代可以更清醒,不只靠運氣,有哲學教育的機會,有邏輯、禮儀培養的機會,有哲學的陪伴,有深刻的生命。

無論如何,大家出版願意端出「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系列共5冊值得鼓掌。但臺灣之後還有自己的路要走,現在最需要的書,說不定是英國才子艾倫‧狄波頓的《哲學的慰藉》(先覺)?這本書結語是這麼說的:「不是每一個讓我們感覺較好的東西對我們一定有益,不是每一個傷害我們的東西就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