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彥捷:父母各司其職,給孩子更廣闊的天空
主持人:(左)新東方教育集團有限公司優能中學推廣管理中心 副總經理
主持人:大家好,我們今天邀請到了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蘇教授,來跟我們一起談談對教育的看法,歡迎蘇教授。我們今天會議的主題是“守初心、育未來”,您是怎麼看待我們的教育初心的呢?
蘇彥捷:首先我得說一下我的背景,我是學習、教授、研究心理學的,我們心理學在談教育的時候會從個體的特點、發展規律出發,然後瞭解這些個體的發展特點怎麼在教育上運用,能夠使我們的個體成才,我覺得可能從這個角度來說比較合適,並不是說我能夠講教育、我只是講我理解的教育初心。
關於守初心,現在都在講不忘初心,我覺得我們教育的初心應該是讓我們每一個孩子能夠在他所適合的環境當中順利地成長,能夠發揮他的潛能,能夠長成他應該長成的樣子,這是我對初心的理解。
育未來是討論我們教育的一個主體,是我們的孩子,無論從他個體角度出發還是從家庭、社會角度出發,他都是未來,這是我的一個解讀。
主持人:非常感蘇教授給我們的解讀,我們之前也看到您做了父親對於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研究,現在越來越多父親參與到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您認爲父親在兒童心理髮展上發揮了什麼作用呢?
蘇彥捷:因爲這方面的研究還不是那麼容易讓大家明白,所以我先要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心理理論。這個詞可能比較學術化,它的概念通俗一點說叫做心理理解能力,再通俗就是讀心,就是對於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的一個理解,叫心理理論。這個概念是從動物研究而來的,比如動物看到一段錄像,一個人在有兩個箱子的房間中,望着房頂上的一串香蕉,這時候我們給他兩張圖片,一個人站在香蕉底下的箱子上,另外一個是人與站在箱子上,但是位置是在房間的角落,讓黑猩猩去選哪個是解錄像中問題的答案,它會選擇站在香蕉底下的,即它能推理出來人是想拿到香蕉,所以需要站在香蕉底下,纔有可能拿到香蕉。這就是一種對心理狀態的理解,我推測你的想法,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
這個概念爲什麼叫理論,理論就是對現實的總結、規律的掌握,並且能夠通過這樣一個理論指導實踐,心理理論的意思就是說我能對我現在看到的事情作出解釋,還能根據這樣的一個解釋預測和解釋這個行爲,所以像一個理論一樣,就變成了這樣一個術語,實際上就是讀心。
那麼我們在心理理論發展研究當中發現中國家長跟西方家長有一些不太一樣的,西方的研究一致表明我們要是從小跟孩子講很多心理狀態,比如說我高興,那麼孩子理解心理狀態的能力發展的就會好,大概在4歲左右通過經典的錯誤信念理解任務,但是我們研究發現,我們中國孩子好像到5歲左右才行,這個就引起我的好奇,這和我們的經驗不太一致。因爲我們中國文化下的個體對心理狀態的理解應該是很敏感的,我們很能知道別人的言外之意是什麼,而且我們的文化也不喜歡很多時候把話說那麼白,爲什麼我們的孩子會比人家晚一年,這可能跟我們教養環境有關係。
因爲我們的成人跟孩子交往的時候是比較少的談論心理狀態,如果你跟別的小朋友打架,那可能家長就會說你要再這樣別人不會跟你玩了,不太說你要這樣小朋友會很難過,難過這是講心理狀態,但我們講結果,講外在的行爲,這樣一講,小孩子在琢磨心理狀態的時候,他就不能夠去重複父母怎麼說的來回答經典的錯誤信念測試問題。我們孩子要琢磨爲什麼別人不跟我玩了,這個是和心理狀態有關的只一點是需要他悟出來,所以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那麼我們孩子在開始的時候要晚一些,但是不影響他隨後的發展,我們到6歲左右可能跟西方孩子差不多了。
到了大學之後,我們中國大學生和美國大學生在完成成人心理理論任務的時候,我們的反應時間就快,我們的錯誤會少,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父母的這種談論方式有可能讓當時的發展有一點慢,但是隨後的發展就有利於我們的孩子了,因爲最初的規律是他自己領悟出來的。
就是在這個研究過程當中,我們也做了一個系統比較,比較了爸爸跟媽媽,我們當時的研究發現,媽媽在親子談話,閱讀無字故事的時候,將外在的行爲,講後果,她會給孩子詳細解釋一些東西,但是爸爸在這樣的情境中,簡單講述就可以起到促進孩子心理理解能力的作用,也就是說爸爸只要說就行。
爸爸媽媽對孩子心理理解能力發展影響的方式非常不一樣,也就是說爸爸和媽媽起的作用是在不同的方面表現出來。這種現象我們怎麼解釋呢?我們覺得可能跟孩子對父母教養角色的期待有關,孩子認爲媽媽就得詳細說我才能聽的進去,但是爸爸可能平時講的比較少,所以爸爸只要說就行,爸爸簡單地說就可以起到作用。
我們的孩子其實在心理理解的時候還會包括對別人情緒狀態的理解,我們發現在青少年的時候爸爸的作用特別的突出,特別對男孩,不只是爸爸作爲一種男性角色的榜樣,而且爸爸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和孩子的接觸和交流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孩子從小的依戀關係的延續,對他發展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覺得父親的作用真的是不可替代的。
主持人:對,青少年特別是對男生來說,父親有他獨特的作用,能不能給爸爸們一些建議,哪一些是必須或者最好由父親來承擔的責任?
蘇彥捷:這個其實挺難說的,沒有那麼明顯的一個區分。我就覺得第一不缺位,第二可能要在和母親的教養當中做互補,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衝突和不一致。因爲小孩子非常聰明,他會覺得說這件事如果跟爸爸說不太好,就會找媽媽說,這樣可能就會引發一些問題。其實爸爸不一定要做成多麼理想的什麼樣子,只要你去做,就會對孩子有影響,這個過程中,我覺得只要人在就行。
主持人:明白,您剛纔也提到了父親和母親保持一致交流的觀念,在孩子面前不要讓孩子產生混亂,並且在過程當中讓孩子長成他自己應該成爲的樣子,不應該添加規則性的東西束縛了他。
蘇彥捷:規則是要有的,但是怎麼讓他接受規則是我們要考慮的。
家庭教育的三種模式
主持人:現在也有人說孩子的教育有三種途徑,1、有父母怎麼對我的我們怎麼對孩子,2、學習教育知識,按書教孩子,3、用心讀懂孩子,因材施教。那您是如何來看待這三種不同的育兒方式的呢?
蘇彥捷:從我角度來說,我覺得每一種都是非常自然的。
第一次層次我們對待我們孩子的方式,代際傳遞傳承的東西是非常強的。我們中國的家長爲什麼那樣跟孩子講,就是因爲我父母跟我這樣講,我們很自然這樣去講,我覺得這個一點問題都沒有。
第二個層次,現在父母很多人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都覺醒了,要去學習一些東西,這樣做是很好,但是如果做不到你學的那些理想的做法,我覺得也不用太糾結和焦慮,有的時候學了這樣那樣的方法,可是在實踐中,有時候會忘了或者不太習慣去用老師教給的方法,我覺得沒關係。但是你要有反思的意識,比如:父母教給或者帶給我的方法有沒有可能帶來不好的影響,如果有不好的影響我們怎麼去彌補,有這個意識就非常好了,學習很重要,但是一定不要刻板的,非得去模仿。
第三個層次,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不是說適應所有的方法,所以你學的那些東西,我覺得要去學道,就是說道理是什麼,這個是非常關鍵的。所以做家長、老師,不是讀幾本書就做得好的,一定要認真琢磨我們的孩子是什麼樣子,然後把學到的用到孩子身上,尋找到最合適的方法。我們在我們父母帶給我們方式的基礎上,學一些方法,比如對很多孩子有用的典型的做法,然後用在我們自己的孩子身上,一定去讀他、懂他,纔能有更好的結果。
學會接納每個人的多元性
主持人:現在其實社會上有很多的聲音,比如看到越來越多的男生來承擔家務,女生在職場當中越來越彪悍,而且還有之前說的“窮養兒富養女”,在不同的聲音出現時,您如何看待這多變世界的不同現象呢?
蘇彥捷:這個其實和性別角色發展有關係,我們的性別角色是在社會文化價值觀的環境中塑造出來的。如果你生理上是男孩子,別人會用男性角色來要求你、塑造你,這個時候,我們叫生物學基礎上和我們的文化與社會預期結合,成爲我們現在的樣子。
在獨生子女時代做性別角色研究中發現,男性、女性都是往中性走的。比如一個男孩子,父母說不要那麼鬧騰,那麼冒險,所以男孩子可能乖一些;女孩子呢,不能受欺負,所以就厲害一點。我覺得一個性別角色是自身的一個選擇,這裡面性別認同很重要,哪一種性別角色都有其適應的環境,只要能夠在生活環境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且我們在講到性別角色有極端的男性化,大家覺得男孩子就要成功等等。男孩子要受了委屈怎麼辦?就得發泄,我覺得也可以接受自己示弱的一面,如果一個男孩子接受男人要在外打拼,也可以接受男人在家裡做家務,對自己靈活一點,別太和自己較勁。我覺得社會對於一個人的要求越來越多元性,所以不一定非得要拘泥於我要成爲什麼樣子,我只要覺得比較舒服,發展順利就很好。從社會的角度來說我們也要寬容,不一定非得要求一個個體就得這樣,或者就得那樣。這樣可能我們每個人各得其所,然後發展和生活也就比較順利了。
主持人:好,非常感謝蘇教授今天給我們帶來的分享,也特別感謝您之前一些文字方面的研究能夠爲我們整個社會沉澱下來很好的一套育兒方式,我們也特別期待接下來在我們整個家庭教育過程當中,我們父母的角色可以不缺位,並且互相補充。再一次謝謝您今天給我們帶來的專訪和分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