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殺人無從防範 學者分析:挫折攻擊釀無辜民眾遇害

臺中捷運5月21日發生隨機砍人案,檢方查出洪姓兇嫌對時事不滿就預謀隨機殺人,犯罪防治學者指出,類似個案可能具有邊緣性人格,另從「挫折攻擊」理論分析,其用最原始的暴力朝不特定大衆宣泄,導致無辜旅客成代罪羔羊,現代研究就類似隨機殺人犯可說無從防範,建議民衆留意警覺。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學系暨研究所教授賴擁連解釋,所謂隨機殺人,在日本稱爲無差別殺人,英文是Indiscriminate Killer。

他舉例,日本2008年6月就曾發生秋葉原加藤智大殺人事件,一共釀7死10傷慘劇,堪稱是日本30年來死亡人數最多的隨機殺人案,後來2014年臺北捷運也發生鄭捷隨機殺人案,造成4死24傷。

從日本研究中發現,類似隨機殺人犯幾乎都是男性,其等無業或工作不穩定,具強烈挫折感及自卑,加上沒有朋友,和家人不親近,部份有精神疾病,也造成社交能力不良、人際不佳,對未來感到絕望,是社會孤立者或邊緣人,因向法偏激、對現狀不滿,引發隨機殺人念頭。

賴擁連說,中捷隨機砍人案兇嫌可能具有邊緣性人格,長期和團體疏離,發展出類似孤獨式相處模式,在學校求學、職場謀職等等社交相對困難,甚至遇到霸凌,長期人際關係緊張導致退縮,也可能伴隨精神疾患,加上模仿效應才選在鄭捷案10週年當天行兇。

他表示,犯罪心理學中「挫折攻擊」理論來看,人會使用暴力,和他受到環境挫折有高度關聯性,當個體面臨挫折、惱怒或不滿,無法宣泄時就尋以人類最原始本能「暴力」來宣泄,當年加藤智大因家境、工作均不佳,本身缺乏社交能力,遭公司開除引爆他隨機殺人動機。

現代挫折攻擊理論也認爲,當事人除挫折容忍力較低、社交障礙及具有憤世忌俗心裡,但不會直接攻擊造成他挫折的人,如父母、師長或職場長官,而是把不特定的社會大衆當作目標,導致無辜民衆成了代罪羔羊。

賴擁連指出,從日本研究發現,類似隨機殺人幾乎「無從防範」,因爲身處公衆根本無從得知身邊的誰正處於挫折中,但搭大衆運輸時仍可透過帶傘、包包防身,低頭滑手機之餘也注意周遭人事物,都是自保防身方式。

洪男5月21日在臺中捷運上持刀隨機砍人,檢方今依殺人未遂罪嫌起訴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