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義》爲新時代的都市生活超前部署
高雄在前市長韓國瑜任內狠砍C-Bike,7月起公共腳踏車全面汰換成最新的YouBike 2.0系統,目前全市共有726站,站點數全國第一,且已有近300萬使用人次,好評不斷。(洪浩軒攝)
2020至2021年全球衆所矚目的議題雖是COVID-19防疫工作,但被忽視的是,這幾年也是無人自動駕駛技術、共享運具、大衆運輸導向型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大躍進的重要時期,事實上,此時亦正是各界重新思考臺灣都市發展與停車空間規畫的關鍵時刻。
大衆運輸導向型發展(TOD)在規畫界已經不是新概念,事實上,臺北市針對聞名遐邇的「信義計劃區」在2018年便透過變更細部計劃方式,令建築基地之法定停車空間經臺北市政府交通局同意得予酌減,減設面積以法定停車空間30%爲上限。其意旨不但是反映了大衆運輸系統在臺北的便捷程度,更是設法讓民衆逐漸適應不必依賴自行開車的生活模式。居民沒有了開車的習慣,自然就無須設置這麼多的停車空間,更甚者,許多社區大樓紛紛將私有停車空間委外經營,以提供給跨縣市開車到首都的民衆暫停,成爲「共享空間」的一種熱門型態。
「共享運具」則是重新思考都市發展與停車空間規畫的另一個關鍵要素。從已經被臺灣各主要城市普及使用的共享單車(例如U-bike),到近年逐漸發展成熟的隨租隨還的共享汽車(例如i-rent)與共享機車(例如WeMo),都是讓拋棄汽、機車依賴的民衆臨時能夠用車的最佳替代方案。平常搭乘大衆運輸系統,再加上這些共享運具,正是讓處於「萬物齊漲唯有薪水不漲」的臺灣民衆,能夠稍微降低生活開銷的一種選項。也是讓每週只需要使用1-2天汽車的民衆,無須擁有車輛的重要方案。
更甚者,全世界正在迎接「自動、無人駕駛車時代」的來臨!當駕車(駕駛)成爲乘車(乘客)時,每天僅使用幾小時的一般民衆(非業務工作者),在不用車的時候,車輛可以受電腦自動控制自己跑去執行其他任務(例如:送貨、接送小孩),屆時理當有更多人會驚覺其實無須真正「自己」擁有一臺車輛,而是更往「共享」的方式靠攏。如此,省下的就不只是購車費用、維修保養費,更是停車空間的購買費。這對於寸土寸金、高房價的臺灣一線城市而言,肯定是極大的誘因。
爲了確保每一個開發案能夠擁有足夠的停車空間,以避免停車問題外部化,是以,建築相關法令已有規定按建築類別、建築面積設置停車數量之規定。前些年,更有爲了確保所有居住單元都有停車的「一戶一汽車位」強制硬性規定。然而,當科技與社會步入新世紀之後,賦予我們對於未來的都市發展與停車空間有更寬廣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