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生20歲飛瑞典交換 蔣曜宇:拓展視野是個濫情字眼

蔣曜宇前往瑞典交換,對臺灣教育體制有所感。(圖/蔣曜宇提供/下同)

記者楊雅琳/採訪報導

「拓展視野這幾年成了一個非常濫情的字眼,好像拓展了就勢必能爲你在未來安插一個好的位置。」從瑞典交換一年回臺的臺大外文系學生蔣曜宇,才22歲便以沉重的口吻說着。「其實我從大學一開始就在計劃着要出國交換。」曜宇認爲即便是從高中生升上大學,還是得上自己不想上的課程,沒有想像中的自由,但這就是臺灣的體制,也讓他更堅定去瑞典,在不同教育環境下求學。

也許是身處在求學階段,讓蔣曜宇對臺灣得教育體制更有所感,瑞典獨特的教育制度深深吸引了他,相較起許多學生會選擇的英美國家,他更把握這個機會去一些特別的國度;加上瑞典長久以來被稱作是一座活生生烏托邦,擁有完善的社會福利體制,社會風氣與文化水平也走在世界前端、同性婚姻合法、對移民開放友善。另外,瑞典雖並非英語系國家,國民英文水準卻是非英語系國度裡面最高的,讓就讀外文系的他,不用擔心語言不通的問題。

▼漂流節,瑞典年度學生盛日,其中又以第四大城烏普薩拉的學生活動最爲知名。

至於大學教育制度,瑞典有着獨樹一格的設計,蔣曜宇說,在那裡一個學期大約被切分爲兩個時段,一個時段約略爲一個半月,而在其中,一個人最多隻會有一到兩門課,充實且密集地在短短一個半月裡完成。一個學期平均最多會修四或五門課,也就是依照個人課表安排,有時學期中間甚至可以多出一個多月的假期;相較起臺灣的大學教育制度要求學生每個禮拜都要應付二十多個學分,這樣聽起來似乎無比的輕鬆,但實際上卻不然。

以曜宇主修文學爲例,在一個半月裡面必須完整讀完約七、八本書,還得準備許多報告與課堂上的討論。雖然說比起在臺灣上課,還多出一個禮拜的空檔,但卻也得要相當認真的準備,才能夠到達需要有的水準;在臺灣,許多教授會認爲同學們必須要應付許多其他的課而不敢出太多的作業,而在瑞典就沒有這個疑慮。

▼斯德哥爾摩皇宮前的同志大遊行。

蔣曜宇深刻感受到兩地的差別,瑞典教育是學得少但學得精,但在臺灣,卻讓人感到樣樣通、樣樣鬆。曜宇感嘆,臺灣社會的觀念依舊把「學習」一事和課堂緊緊相扣在一起,學分多、必修重,使學生們幾乎難以有可調配的自由時間。蔣曜宇認爲,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大學生最重要的學習其實都是課外的「自學」,課堂僅僅只是提供想法和方向而已;能夠讓學生們有時間去做一些額外的學習,比把他們的時間給塞滿要重要太多。

雖然臺灣與瑞典的教育制度有所差異,但蔣曜宇強調,並不是在瑞典學習的經驗完全是正面、樂觀的,只是在制度面上,兩地有顯著的差距;臺灣的教育制度裡,仍舊有太多陳腐思想銬牢住教授和學生。而這種結構性的錯誤,雖然不一定會使人退步,卻可能使學生原地踏步。

「與其說交換或出國是拓展視野,但實際的情況更像是在調整自我狀態」;蔣曜宇表示,交換生活讓他的人生慢了下來,不再時時刻刻爲了未來、工作等事焦急。也許出發前覺得自己一定要有很具體的改變,纔不會白白浪費這一年的光陰,但這樣的想法卻使得自己在國外時,時常感到急躁甚至憂鬱,但事實上不會有巨大的改變發生,更宏觀的關於想法、心智上的變化,根本不是自己可以即刻意識到的,也許得等到人生再往前一步,才能夠回味當下自我的狀態,改變爲何。

蔣曜宇最後補充,與其想着交換生涯有沒有改變自己,不如好好把握當下、尋求更多機會、用盡一切可能,把這段生活過得精彩豐富,千萬不要把交換想得太美好,畢竟生活是跟着個性走的,不是環境。

▼月夜裡強烈磁暴,曜宇和朋友們走到森林空地中等待極光體驗人生。

掌握即時訊息免費下載新聞雲APP iOS:https://goo.gl/qXZojaAndroid:https://goo.gl/MRNy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