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軍演》亓樂義/共軍軍改未達成熟 引爆臺海危機可能性低

▲中國在2015年全面實行爲期五年的「軍改」,以應對現代型態戰爭。(圖/CFP)

亓樂義資深媒體人,軍事評論家

每逢夏季,共軍進入聯合演練的高峰。經過炒作,今夏的武統聲浪不絕於耳。

8月13日,共軍東部戰區罕見宣稱,近日該戰區以「多軍種方向體系」的方式,在「臺灣海峽及南北兩端」連續組織實戰化演練。矛頭對準美國和臺灣。武統聲浪再起。

然而,形勢並非如此。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即使共軍在海峽當面舉行高強度聯合軍演,其性質多在檢驗國防和軍隊改革(軍改)成果,摸索對臺作戰模式情況和1995-1996年臺海危機有些類似。

24年前的臺海危機,起因於1995年6月臺灣前總統李登輝訪問美國。美國打破長達17年不讓臺灣元首踏上美國本土的禁令。事後,江澤民在《出訪紀實》中回憶:此事不僅使美國的「親臺反華勢力」更加猖狂,也是對李登輝及「臺獨」勢力的一種公開鼓勵和支持。中共當前的論調和江的說法,前後一致。

1個多月後,共軍舉行一系列對臺軍演,從1995年7月至1996年3月(臺灣舉行首次公民直選總統結束),前後發動7波演習。在海峽當面集結15萬大軍向高雄基隆外海交叉發射4枚東風-15型彈道飛彈,還發動海上攻防、奪取制空制海權、三棲登陸和山地作戰等演練,與奪臺有關的作戰樣式都演練過一遍,大有武統臺灣的架式

演習初期,臺灣國防部研判共軍有可能對臺實施海空封鎖,或攻佔臺灣某一外島,以戰逼和,甚至不排除發動三棲作戰,強攻臺灣本島。直到共軍戰略預備隊未有集結跡象,沒有後續的「戰略集中」,才排除共軍進犯臺灣本島的可能。但共軍對臺發動「準軍事性威脅行動」,包括在海峽當面演訓,迫使臺灣處於臨戰狀態,引起民衆恐慌;或突擊臺灣某一外島而不佔領,藉此以戰逼和的機率仍然存在。

危機結束後,以上情況大多沒有發生。經過綜整研判,確認共軍對臺發動7波演習,主要是總結自1993年以來實施「軍事訓練體制改革三年規劃」的訓練成果,並且研擬出一套針對臺灣,從「飛彈封鎖、奪取制空制海權到三棲登陸」的三軍聯合作戰模式,以長達8個多月的演習,驗證對臺作戰模式並修訂相關的作戰計劃。

歷史不會重演,卻有驚人的相似。

解放軍近期軍演頻繁,臺海局勢再度受到關注。(圖/翻攝微博)

從上次臺海危機到現在,經過24年。共軍的武器裝備性能大幅提升,但是他啓動的軍改才進入第5年。按照軍改的時間表,要在全軍的領導管理體制和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近年共軍舉行的一系列實戰化演練,其重點應該是檢驗戰區的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是否符合應對戰區在其戰略方向上的防衛需要,特別是境外作戰的需要。

然而,共軍近年的演訓和1990年代的軍事訓練變革不同,它是在打破舊的體制,而新的體制尚未進入穩定成熟的情況下,所展開多軍種、成體系的聯合作戰演練,沒有前例可循,摸索成分居多,而且兵力運用傾向小而精,合成性高,保持相當的彈性和靈活度。這和軍改前,強調以重裝武力與敵抗衡,有本質上的區別。面對新的戰爭型態,以往的作戰編組、進攻程序和作戰節奏,都將重新調整。

因此,類似1995-1996年臺海危機,共軍在海峽當面集結15萬大軍的場景,應該不會重現;如今,要建立一個新的對臺作戰模式,把不同性質並在不同作戰方向上的作戰羣,整合在一條指揮鏈上,進而發揮體系作戰的效果,估計比24年前的難度更大,複雜性也越高。

可以這麼說,在軍改未達成熟的條件下,共軍在今後一段時間的聯合軍演,應該還停留在摸索和試探臺方反應的階段。引爆臺海危機的機率不高,武統臺灣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熱門推薦》

►臺海軍演》蘇紫雲/軍演亮劍反成北京的不安全戰略

►臺海軍演》林穎佑/解讀軍演背後的意涵與觀察指標

►臺海風雲黃竣民/勿恃敵之不來 恃「美」必會援之?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防疫新生活!國內旅遊票券特價開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