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研究》賴清德執政以來的美臺關係芻議(胡勇)
賴清德上臺以來基本延用蔡英文當局的對美政策班底。(本報資料照片)
內容提要
賴清德上臺以來基本延用蔡英文當局的對美政策班底,以「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爲幌子,加速對美「一邊倒」及倚美謀「獨」。臺美頻繁開展政治交往、加快進行軍事勾連、持續強化經貿合作、合謀擴大臺「國際空間」以及着力深化「地方」合作。臺美互動看似絡繹不絕,光鮮亮麗,實則籠罩在「疑賴論」與「疑美論」的雙重陰影下,從而限制了美臺關係取得更大範圍的實質性突破。隨着川普在2024年11月的美國大選中勝出,美臺關係面臨新的變數與不確定性,包括川普的交易型思維、川普團隊的人事組成及賴清德當局的「臺獨」衝動。但無論臺美未來如何勾連,美國必須恪守一箇中國原則,臺灣問題這條紅線不容挑戰。賴清德當局終究只是美國的棋子,倚美謀「獨」必然失敗。
2024年5月20日,賴清德宣誓就職新一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民進黨歷史性地開啓連續第三次執政。儘管賴清德當局上臺只有半年多時間,但從其對外政策佈局來看,臺美關係依然是重中之重。相較之前的蔡英文當局,賴清德當局對中國大陸的挑釁更加激烈,對美「一邊倒」及倚美謀「獨」的色彩也更爲強烈。半年多來,臺美在政治、安全、經貿、臺「國際空間」、「地方」合作等領域互動頻繁,但「疑賴論」和「疑美論」也在同步發酵。隨着2024年11月美國大選塵埃落定,「川普2.0」時期的臺美關係將面臨新的變數。
一、賴清德對美政策班底與倚美謀「獨」取向
早在擔任蔡英文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時,賴清德就因自我標榜「務實『臺獨』工作者」而「聲名大噪」。升格成爲蔡英文的副手後,賴清德開始更多涉足對美事務。2020年2月,剛剛當選臺灣地區副領導人的賴清德就以所謂「個人身份」赴華盛頓出席美國「國家祈禱早餐會」(National Prayer Breakfast),獲得與一衆美國政要同臺的機會。此後,2022年1月和2023年8月,賴清德又以蔡英文副手的身份借竄訪「友邦」之機趁機「過境」美國。2024年1月當選新一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後,賴清德選擇基本延用蔡英文的外事與安全團隊,這意味着賴清德上臺後將延續蔡英文的對美路線,「體現和貫徹所謂『蔡規賴隨』」。
在具體人選上,擔任過三年多「駐美代表」的蔡英文親信蕭美琴作爲賴清德的搭檔當選爲臺灣地區副領導人。蔡英文主政時期歷任「國家安全會議」(「國安會」)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和「外交部長」的吳釗燮回任「國安會」秘書長。蔡英文當局最後一任「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被任命爲「國防部長」。曾任「總統府」秘書長的林佳龍出任「外交部長」。蔡英文當局的「國安局長」蔡明彥獲得留用。此外,蔡英文當局最後一任「駐美代表」俞大也繼續任職。
在賴清德的對美政策班底中,蕭美琴、吳釗燮、顧立雄等被大陸列入「臺獨」頑固分子清單的政客分獲重用充分體現了賴清德當局倚美謀「獨」的鮮明取向。其中,有「戰貓」之稱的蕭美琴是首名被大陸兩次點名制裁的「臺獨」頑固分子。具有美國血統,長期在美國接受教育並曾擁有美國國籍的蕭美琴是近些年來表現最爲活躍的臺當局「駐美代表」。在美任職期間,蕭美琴不遺餘力推動臺美勾連,肆無忌憚散佈「臺獨」言論,甚至妄稱自己是「臺灣駐美國大使」。特別是她積極遊說拉攏時任美國國會衆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等美國高層政治人物竄臺,妄圖「聯美抗中」,無底線迎合外部干涉勢力打「臺灣牌」,被大陸學者抨擊爲「民族敗類」。但這些媚美賣臺的表現爲蕭美琴在民進黨內積累了政治資本,最終於2023年11月獲得臺灣地區副領導人候選人的提名。賴清德親自選擇蕭美琴爲副手的理由之一就是「臺美關係成爲有史以來最相互信任,背後有蕭美琴貢獻。」在2024年6月接受《時代雜誌》(TimeMagazine)專訪時,賴清德進一步明確「臺灣跟美國在(蕭)美琴的幫助之下,不僅是臺灣跟美國的彼此信任而已,實質上的『國防』軍事合作、經濟產業合作,甚至各項交流工作,我相信都可以繼續順利進行,因爲(蕭)美琴是成功搭建起臺灣跟美國信賴橋樑的重要人士。」遴選具有深厚美國背景和鮮明「臺獨」色彩的蕭美琴作爲副手,賴清德顯然是向美國輸誠,表明他上臺後會進一步強化臺美關係,倚美謀「獨」只增不減。
相較火箭式躥升的蕭美琴,吳釗燮從政資歷更深,也是第一批(2021年11月)被列入「臺獨」頑固分子清單的民進黨政客之一。吳釗燮被臺媒稱爲「純綠男」,「臺獨」立場可見一斑。曾先後擔任過臺當局和民進黨「駐美代表」的吳釗燮極度親美,甚至到了卑躬屈膝的程度。例如,2022年3月,時任蔡英文當局「外交部長」的他對媒體宣稱臺當局推進臺美關係的重要原則之一是對美國給予「體諒」,不要給「好朋友」添麻煩。賴清德安排吳釗燮回任作爲臺灣地區領導人決定「國家安全」大政方針諮詢機構的「國安會」的秘書長,也是想表明對經營臺美關係的重視。由此可見,吳釗燮在賴清德當局扮演的是對美「外交」頭號幕僚與操盤手的角色。
由蔡英文當局「國安會」秘書長轉任賴清德當局「國防部長」的顧立雄是第二批(2022年8月)被大陸列入「臺獨」頑固分子清單的民進黨政治人物之一,位序上僅次於蕭美琴。2021年9月顧立雄和吳釗燮竄訪美國,密謀將「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改名爲「臺灣代表處」,企圖製造「一中一臺」。2022年6月,顧立雄帶隊出席美臺「蒙特雷對話」,接洽美國對臺軍售。近年來美國軍政人物不斷竄臺,顧立雄和蕭美琴一起從中穿針引線,爲蔡英文當局「抗中保臺」「倚美謀『獨』」鞍前馬後,出謀劃策。顧立雄雖然沒有軍隊背景與防務專長,但「臺獨」立場頑固,與美國勾連緊密,被賴清德稱爲「國防部長」的「不二之選」。在宣佈「國安」人事時,賴清德還預告顧立雄的新工作不僅是「國防」業務,還涉及「國安」和「外交」。顯然顧立雄將成爲賴清德當局發展對美關係,尤其是加緊臺美軍事勾連,落實「以武拒統」的重要推手。
依託這樣的政策班底,賴清德當局倚美謀「獨」的取向從一上臺便顯露無遺。在「5·20」就職演說中,賴清德悍然拋出「新兩國論」,大肆渲染「大陸威脅論」,鼓吹「民主臺灣」是「世界之光」「世界和平舵手」「世界繁榮推手」,宣示會積極落實包括強化「國防」力量、建構經濟安全與推動「價值外交」在內的所謂「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跟全球民主國家肩並肩,形成和平共同體,來發揮威懾力量。」賴清德在演說中還特別提到「就在上個月(2024年4月),美國也完成了『印太安全補充撥款法案』的立法,將提供印太區域額外安全援助,支持臺海的和平穩定。」有大陸學者評價賴清德「甘當反華勢力遏制中國崛起的棋子,無比期待美將其納入『印太戰略』」。
二、「疑賴論」與「疑美論」交織下的臺美互動
(一)臺美頻繁開展政治交往
2023年7月5日,彼時還是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民進黨參選人的賴清德投書美國《華爾街日報》,首次提出「和平四大支柱」(Four-pillarplanforpeace)的概念,其中一條就是「基於與全世界民主國家建立夥伴關係」。賴清德當局上臺後標榜臺灣是「世界民主鏈」的亮點,號稱「全力推動『價值外交』,以民主、和平與繁榮來深化臺灣的『國際連結』……強化與無『邦交』友好國家的實質關係」。進一步強化臺美「實質關係」便是賴清德當局「價值外交」的焦點所在,爲此賴清德當局加強了臺美之間的政治交往。
除了會見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前後任處長孫曉雅(SandraOudkirk)和谷立言(Raymond Greene),截至2024年11月中旬,賴清德上臺後交往過的美方人士和團組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卸任的美國行政當局官員,包括前拜登政府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布萊恩·迪斯(Brian Deese)、前小布什政府副國務卿理查德·阿米塔奇(Richard Armitage)、前川普政府國務卿邁克·蓬佩奧(Mike Pompeo)、前川普政府副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明(Matthew Pottinger)、前川普政府常駐聯合國代表尼基·黑莉(Nikki Haley)等。
第二類是在職的美國國會議員,包括美國國會衆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邁克爾·麥考爾(MichaelMcCaul)率領的跨黨派議員團組、美國國會參議員達克沃絲(Tammy Duckworth)率領的跨黨派議員團組、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團組、美國國會衆議員斯特里克蘭(Marilyn Strickland)團組、美國國會衆議院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特別小組委員會主席布拉德·溫斯卓普(Brad Wenstrup)一行等。
第三類是美國的智庫代表團,包括大西洋理事會「跨大西洋高階團組」、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臺灣在印太地區項目」學者團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P)「跨大西洋團組」、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下一世代國安領袖項目」團組等(參見表1)。在這些會晤中,賴清德自吹自擂「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乞求得到美國全方位支持與合作。此外,蕭美琴也在對美交往中頻繁拋頭露面,包括參加美國獨立紀念日酒會、接見美國愛達荷州州長李睿德(BradLittle)經貿團組、「全美州檢察長協會」(NAAG)團組、前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凱莉·克拉夫特(KellyCraft)一行、2024年「全美議會交流理事會」(ALEC)跨黨派團組、2024年「布魯金斯學會」學者專家團組等。
在臺灣方面,「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和「外交部長」林佳龍被曝光於2024年8月下旬秘密竄訪美國華盛頓地區,與美方官員進行會談。據悉這是賴清德上臺後,首批竄美的臺當局高層官員。外媒披露這是一次經由「特殊管道」舉行的會談,此類對話行之有年,屬於美臺特殊「外交」對話的一環,具體時間、地點、內容等均嚴格保密。8月下旬至9月上旬,民進黨派秘書長林右昌號稱代表黨主席賴清德竄訪美國,宣稱要持續深化臺灣的「國際地位」。
(二)臺美加快進行軍事勾連
賴清德念茲在茲的「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的第一條便是「必須建立臺灣的威懾力」。2024年8月,賴清德在出席「凱達格蘭論壇-2024印太安全對話」開幕式時宣稱,臺當局將持續推動「國防」改革,提高「國防」預算,透過「國防自主」與軍購併行的方式充足武器裝備,並且建立引進新興技術的機制,以及建構全民防衛韌性,來增強「國防」實力,展現所謂「自我防衛」的決心。爲此,賴清德不斷叫囂「以備戰達避戰,以實力求和平」。臺當局編列的2025年度防務預算達到創紀錄的6470億元新臺幣,相比2024年度增加新臺幣460億元,上漲幅度約爲7.7%,佔島內生產總值(GDP)的約2.45%。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用於臺美軍事勾連。
首先,賴清德當局繼續向美國採購武器裝備。自2024年5月以來,美國拜登政府已宣佈四筆對臺軍售案,包括F-16戰機的標準備用和修理零件及相關設備,「彈簧刀」(Switchblade)300型無人機、阿特斯(ALTIUS)600M-V無人機,「國家先進對空導彈系統」(NASAMS)及相關雷達系統等。其中NASAMS和相關雷達系統價值近20億美元,是拜登政府任內單筆金額最大的一次對臺軍售,這說明美國對臺軍售已經常態化,並且正在加快武裝臺灣。另外,2024年9月底,拜登政府又動用總統撥款權(PDA)授權從國防部調撥5.67億美元對臺軍事援助,主要用於反裝甲、無人機等項目。這是迄今美國對臺最高金額的軍援計劃。不僅如此,2024年6月28日,美國國會衆議院以212票贊成,200票反對通過2025財政年度《國務院、外交業務及相關項目撥款法案》,要求提供臺灣至少5億美元(約新臺幣162億元)的外國軍事融資(Foreign Military Financing)及最多20億美元的貸款和貸款擔保,以強化臺灣在臺海的嚇阻力。
其次,除了軍售和軍援,賴清德當局也在積極尋求美國對臺軍的軍事培訓。美國軍訓臺軍有兩條路徑,一是派美方教官赴臺訓練臺軍,二是臺軍赴美接受訓練。前者如美國海岸警衛隊機動輔訓團教官於2024年8月26日起赴臺展開爲期10天的訓練課程,宣稱此舉可以提升臺灣海巡人員的海域執法能力。而臺灣海巡力量在戰時就是臺灣的「第二海軍」。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也正在擴大特種部隊對臺灣的協訓範圍,從現行僅限反恐擴大到幫助臺灣增強防衛能力。後者如2024年9月24日,美國國會衆議院監督暨問責委員會召開「中國對美政治戰」聽證會,美國前駐斐濟、基里巴斯、瑙魯、湯加及圖瓦盧大使塞拉(JosephCella)證實,有一支臺軍部隊在美國密歇根州國民警衛隊聚焦陸海空、太空及網絡的「全域作戰中心」受訓。該中心聚焦地面、空中、海上、太空、網絡等作戰領域,透過聯合兵種實彈環境提供仿真的火力作戰訓練,以最大限度提高美軍戰備狀態,同時也爲盟友部隊提供訓練及測試機會。只不過美方以國民警衛隊而不是美軍正規軍的名義培訓臺軍,以便掩人耳目。
再次,臺美深化「國防」產業合作,研討共同生產武器裝備的可能性。2024年6月6日,臺美「國防」產業論壇在臺北登場,由27家美國國防承包商組成的代表團先期抵臺。論壇設有「臺灣自造軍機的現狀與未來規劃」「先進科技」「無人機」等專題。有與會人士透露,臺灣在「材料、資安、動力、人工智能(AI)」等領域需由「友盟國家」協助關鍵技術,方能突破現有瓶頸。2024年9月22日,美臺「國防」工業會議在美國費城召開。賴清德當局「國防部軍政副部長」徐衍樸發表演講,呼籲美方協助臺灣儘速建立關鍵性武力,包括讓臺灣比照日本、澳大利亞,獲得共同/授權生產;檢討技術輸出法令,加速臺灣取得重要技術與料件;建構共同作戰圖像等。徐衍樸特別提到希望美國以分工方式擴充輸出F-16維修與零附件、無人機等產能。就在會議召開期間,美國商務部率領美國26家無人機相關廠商抵臺,這是首次由美國官方安排來臺考察「國防」產業,目的是在將來打造一個無人機產業「非紅色供應鏈」,具體來說就是美方在臺灣尋找適合代工的無人機零附件業者,甚至是由臺方量產,再由美方廠商「貼牌」銷售。爲了此次考察,「臺美雙方磋商多時,蕭美琴在幕後出力甚多」。2024年10月初,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國防產業協會(Oklahoma Defense Industry Association,ODIA)訪臺,與臺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簽署產業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於無人機產業國際拓銷、打造先進技術、供應鏈合作方面連結策略夥伴、建立交流平臺。2024年10月9日,賴清德當局「駐美代表」俞大?在接受美國媒體專訪時證實,爲緩解美國對臺軍售延滯,臺美已經開始就共同生產及研發武器展開對話,「目前討論的方向是在臺灣生產或組裝對美採購的軍備,使臺灣成爲軍事供應鏈的一環」。
(三)臺美持續強化經貿合作
賴清德當局以構建「經濟安全」爲名,行兩岸「脫鉤斷鏈」之實。同樣是在2024年8月「凱達格蘭論壇-2024印太安全對話」開幕式上,賴清德毫不掩飾臺灣的經濟發展要持續佈局全球、分散風險,大幅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演講稿披露,大陸在臺灣對外投資中的佔比從2010年的83.8%降至2023年的11.4%,創下歷史新低;大陸在臺灣對外出口中的佔比從2010年上半年的43.1%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31.2%,創近22年以來同期新低。作爲替代選項,賴清德當局持續強化與美國的經貿合作。
2023年6月1日,蔡英文當局與美方簽署了「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內容涵蓋關務行政及貿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反貪腐以及中小企業。2023年8月,「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第二階段首輪實體談判在華盛頓舉行。2024年4月底,也就是賴清德上臺前夕,雙方在臺北開始第二輪實體談判,聚焦在勞工、農業、環境等三個章節。2024年6月下旬,賴清德當局「經濟部長」郭智輝率團參加由美國商務部舉辦的「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Select USA Investment Summit),呼籲臺美儘快簽署《避免雙重課稅協定》(ADTA),降低企業跨國投資的成本,促進臺美經濟連結。7月下旬,郭智輝在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在美國「有見到應該見的人,也談了應該談的事情」。他特別提及由於半導體供應鏈最大需求是在美國,臺積電赴美設廠是個契機,而且臺積電規劃要蓋二廠,甚至有機會蓋三廠,市場規模壯大,足以讓臺灣中小型以及微型企業供應鏈走出去。2024年10月24日,臺美舉行第五屆「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conomic Prosperity Partnership Dialogue,EPPD)。賴清德當局「經濟部長」郭智輝和美國國務院主管經濟增長、能源和環境事務的副國務卿何塞·費爾南德斯(Jose W.Fernandez)主持對話。雙方討論了因應「經濟脅迫」、運輸、供應鏈與投資安全及能源轉型等議題,另就與第三方合作、開拓未來合作領域及加強信息共享等議題交換意見。臺美在會前完成了「經濟繁榮夥伴對話合作備忘錄」續約,同意再延長5年,作爲臺美年度高級別經貿對話的基礎。2024年10月29日,美國財政部宣佈,爲了避免雙重課稅,美方預計未來幾周內將與臺灣進行協商談判,以商訂合宜的租稅協定,減輕企業跨境投資所面臨的租稅負擔,進一步開拓臺美雙方半導體產業合作契機。在臺美經貿合作升溫的背景下,2024年第一季度,臺灣對美國出口246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並較2023年同期成長57.9%。從2024年5月至10月,臺灣對美出口581億美元,佔臺灣同期出口總額的23.944%。美國已經超越中國大陸(20.588%)成爲臺灣最大出口市場。2023年臺灣對美投資共90件(排名第1),金額爲96.90億美元(排名第1),佔總核備對外投資金額41.10%。相較2022年同期的10.89億美元,增加約790.00%。與此同時,美資來臺投資共266件(排名第2),金額爲9.33億美元(排名第5),佔總覈准外國人來臺投資金額的8.29%。相較2022年同期的5.34億美元,增加133.99%。
(四)臺美合謀擴大臺「國際空間」
無論是「5·20」就職演說,還是所謂「雙十講話」,賴清德的立論基點之一都是「世界的臺灣」,竭力謀求開拓臺灣的「國際空間」。自2021年10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John Blinken)以國務院政策聲明的形式公開支持臺灣參與聯合國體系以來,臺美便明目張膽合謀擴大臺灣的「國際空間」,主要形式包括美臺配合炒作臺灣問題「國際化」、通過歪曲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爲臺灣的「國際參與」尋求合法性,以及擴大「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的範圍等。這一趨勢在賴清德上臺後得到了延續。
從2024年5月美日韓三方對話、美國-意大利印太事務磋商、6月七國集團(G7)峰會、7月美日外交和國防部長「2+2」會談、美菲外長和防長「2+2」會談、8月美澳部長級磋商(AUSMIN)及美日韓「戴維營峰會」一週年聯合聲明、美國-新西蘭戰略對話,到9月英美戰略對話、G7外長在聯合國大會場邊會晤、10月美國-東盟峰會等,美方及其盟伴持續炒作「維持臺海和平穩定」議題,或明或暗將中國描述爲「和平的破壞者」。賴清德當局則一唱一和,對美國千恩萬謝,雙方配合提升臺灣問題在國際社會的能見度,形塑臺灣問題並非中國內政的態勢,對中國大陸施加政治和輿論壓力。
2024年6月21日,臺美「國際組織議題工作階層會議」在臺北舉行,美國國務院派官員參加。「美國與會者重申美國長久以來對臺灣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體系及國際社會的支持,包括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國際民航組織(ICAO)。」臺灣「國際參與」的主要法理障礙在於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爲此臺美聯手歪曲攻擊該決議。2024年9月19日,美國副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在出席美國國會衆議院舉行的「印太區域的大國競爭」聽證會時,指責中國把2758號決議與「一中原則」捆綁,擴大解釋爲「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從而阻擾臺灣參與聯合國體系的組織和活動。9月25日,賴清德在民進黨中常會上援引坎貝爾、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黑莉(Nikki Haley)、共和黨籍衆議員巴爾(Andy Barr)等人的觀點,宣稱2758號決議僅處理蔣介石政權或中共誰能代表中國,並未涉及任何臺灣的地位,也沒有縮限臺灣參與國際的角色。「這是世界民主同盟的高度共識,也是臺灣在歷史上難得的機遇」。10月10日,賴清德在「雙十」講話中聲稱「『中華民國』曾經在國際社會被驅逐;但是,臺灣人民從未自我放逐」,這被輿論視爲暗批2758號決議。
臺美於2015年6月1日簽署備忘錄成立「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這一機制從一開始就不侷限於臺美雙邊層面,而是開宗明義「發揮臺灣的優勢及專業,針對雙方共同關切的議題合作舉辦訓練計劃,並邀請印太區域國家的官員及專家參加,以協助區域國家能力建構,藉此加強區域多邊合作、協助臺灣與區域內各國政府建立夥伴關係,進一步拓展臺灣國際空間。」自成立以來,GCTF已就公共衛生、執法合作、婦女賦權、能源效率、電子商務、信息安全、人道援助及災害防救(HA/DR)及媒體識讀等議題舉辦83場國際研習營,共計邀請全球132個國家、超過9800位官員、專家與公民代表與會受訓。此外,GCTF共在全球17個國家舉辦21場海外活動。隨着2024年8月加拿大的加入,GCTF已擁有5個正式成員。2024年6月美國國會衆議院通過的2025財政年度《國務院、外交業務及相關項目撥款法案》爲GCTF提供400萬美元經費,並同意美國在臺協會經費可用於「臺灣學人項目」(Taiwan Fellowship Program)。GCTF可以被視爲臺美利用政治敏感度較低的能力建設項目擴大臺灣的國際影響力,突破臺灣「國際空間」的工具。
(五)臺美着力深化「地方合作」
賴清德上臺後,臺美繼續着力深化「地方合作」。根據賴清德當局外事部門的統計,2024年以來美國共有37個州通過44項友臺決議案。自5月以來共有新澤西州、德克薩斯州和印第安納州正式或宣佈設立駐臺辦事處,目前美國共有23個州及關島設有24個駐臺辦事處,並已有27個州議會成立友臺連線,共計超過645位州參衆議員加入。2024年7月,德克薩斯州州長艾伯特(Greg Abbott)竄臺,宣佈設立「德州駐臺辦事處」,並與臺當局「經濟部」簽署《臺灣-德州經濟發展意向聲明》。11月,美國愛達荷州州長李睿德(Brad Little)竄臺,共同慶祝臺灣與愛達荷州締結姐妹關係40週年。
(六)「疑賴論」與「疑美論」的雙重陰影
臺美互動看似絡繹不絕,光鮮亮麗,實則籠罩在「疑賴論」與「疑美論」的雙重陰影下。對於賴清德這樣「臺獨」色彩濃烈的政治人物,美國可謂又「愛」又「怕」。「愛」是因爲美國想打「臺灣牌」,藉助「臺獨」勢力來持續牽制和消耗中國大陸。「怕」是擔心賴清德越過大陸的紅線,使美國被迫捲入臺海衝突。因此,美國對待賴清德實際上採取了既利用又防範的兩手策略,是爲「疑賴論」。
事實上,美國的疑慮並非空穴來風。賴清德不僅激烈挑戰大陸的底線,而且也有突破臺美關係上限的企圖。早在2020年2月以「個人身份」竄訪華盛頓期間,賴清德就曾前往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與美方官員會晤,臺媒號稱「寫下臺美斷交以來拜會白宮國安會最高層次記錄」。2023年7月10日,賴清德以民進黨主席暨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參選人身份出席全臺宜蘭旅外鄉親挺賴清德後援會時叫囂,臺灣不放棄持續走入世界,朝向白宮這個方向,是對臺灣社會不悔的承諾。「當我們可以走到白宮,『臺灣總統』可以走入白宮,我們所追求的政治目標就已經達成了」。此言論引發軒然大波,美國國務院認爲賴清德的言論與蔡英文在兩岸關係上採取的「審慎態度」不同,向臺方關切「賴清德是否會帶來更多措手不及」。
2023年11月30日,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刊登美國知名涉臺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白潔曦(Jessica Weiss)與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的署名文章,呼籲賴清德若勝選,應考慮「凍結臺獨黨綱」。在賴清德贏得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哈德利(Stephen J.Hadley)和前副國務卿斯坦伯格(James B.Steinberg)以「私人身份」組團竄臺,要求賴清德維持臺海現狀。美國在臺協會主席羅森博格(Laura Rosenberger)則重申美國不支持「臺獨」。在賴清德就職講話拋出「新兩國論」後,美國更是通過不同渠道敲打賴清德,防止因爲臺當局挑戰大陸紅線給美國製造難題。作爲賴清德上臺後第一個竄臺的美國國會代表團的團長、美國國會衆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麥考爾就在公開場合強調,「中國大陸有些紅線不能跨越,否則將導致一場慘烈的戰爭,所以美方也必須在外交上非常小心,不去牴觸那些紅線。」2024年6月,即將卸任的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告誡臺灣當局,「別因爲大陸的『挑釁』措辭和行動驚慌失措,但是也別對這些風險麻木」。2024年7月,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谷立言赴臺履新,在與賴清德會面時重申美國的「一箇中國」政策。然而,在賴清德辦公室發出的新聞稿中,「一中」二字卻憑空消失,再次引發輿論質疑。2024年9月16日,前美國在臺協會主席、美國資深涉臺學者卜睿哲(Richard Bush)在布魯金斯學會網站撰文,要求賴清德當局表明無意追求「法理臺獨」,警告若因臺灣挑釁引起臺海衝突,美國較不可能協防。
儘管賴清德當局官員和賴本人都出面澄清「疑賴論」,但「疑賴論」始終揮之不去,證據之一便是賴清德「過境」美國的「特殊」待遇。2023年8月13日,時任臺灣地區副領導人,同時兼具民進黨主席和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參選人身份的賴清德「過境」紐約,美國在臺協會主席羅森柏格藉故未到機場接機,賴清德也沒有發表「重要談話」或會見美方重要國會議員的機會,只是參加了當地僑宴並進行一場青年座談。有評論認爲賴清德身上的「臺獨」DNA及「走入白宮說」引發美國政府的關注,並進而產生了「疑賴論」。待到2024年5月賴清德上臺後,又遲遲沒有安排竄訪行程,直到2024年11月中旬才首度傳出竄訪所謂南太平洋「友邦」,並借竄訪之機「過境」美國的安排。原本賴清德上臺不久,臺當局便籌劃竄訪事宜,首選方案是竄訪中南美洲「友邦」,並「過境」美國本土。「但是部分美國官員私底下對賴清德感到緊張,因爲賴清德缺乏『外交』經驗,被認爲比蔡英文更難預測。」雖然賴清德計劃竄訪南太平洋「友邦」並「過境」夏威夷和關島從地理上看似「合情合理」,實則不讓賴清德「過境」美國本土「顯示美國縱使緊抓『臺灣牌』,卻仍然謹慎防止賴清德跨『紅線』導致臺海失控,因而對賴清德的看管比昔日對蔡英文嚴格很多。」
「疑賴論」難消,「疑美論」也在發酵。2023年以來,多份民調數據顯示,62.1%的臺灣民衆不同意「只有相信美國、親近美國,才能保衛臺灣」。85%的臺灣民衆相信美國有「毀臺」計劃,而且正在執行。在臺灣20-24歲的羣體中高達51.5%的受訪者認同「疑美論」,是所有羣體中比例最高的。2024年9月,美國國防部監察長辦公室發佈報告,揭露美國對臺軍援內容竟是過期彈藥、發黴又不合身的防彈背心防彈板以及紙箱散裝的機槍。與此同時,拜登政府拖欠臺灣軍售高達近兩百億美元。這一醜聞催化了新一輪「疑美論」。有臺媒反嗆美國:美國一再質疑臺灣自我防衛決心,要求增加軍事預算,要求徵兵「要有犧牲決心」。「但美國拖延軍售交貨,收錢不履約,催貨還送來垃圾,讓臺灣多花錢清廢品。請問:「美國挺臺又有多少決心?」
事實上,不僅臺灣輿論質疑美國對臺承諾的可信度,一些美國學者也懷疑臺灣對美國的戰略價值。2024年8月7日,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戰略與作戰研究教授卡佛利(Jonathan D.Caverley)在《外交事務》網站撰文指出,他雖然不贊成「棄臺論」,但臺灣不是印太地區的全部,美國的安全並非繫於臺灣,美軍不能把臺灣當作主要焦點。爲了破除「疑美論」,谷立言於2024年10月下旬接受媒體專訪,聲稱不管是川普(Donald Trump)還是哈里斯(Kamala Harris)當選,他都不擔心臺美關係生變。「選後美國對臺灣的軍事協助、經貿關係,都不會有很大改變」。然而,隨着川普在2024年11月初的美國大選中強勢勝出,臺美關係還是面臨較多變數。
三、「川普2.0」時期臺美關係的變數
2024年11月6日美國大選結果揭曉後,賴清德第一時間祝賀川普當選,宣稱「臺灣和美國基於自由民主共同價值與信念,無論歷經哪一個政黨執政,臺美關係不僅更加堅定且持續進步深化。」賴清德當局其他官員也釋放臺美關係「堅如磐石」的信號以穩定島內人心。「外交部長」林佳龍第二天在「立法院」報告時聲稱,「在臺美強健的夥伴關係基礎上,美國跨黨派對臺支持以及對臺灣的安全承諾都將延續,除持續與美國現任政府穩健推進雙方合作,臺灣也期待與川普政府繼續深化臺美關係。」不僅如此,針對輿論關於美國將重回孤立主義的擔憂,林佳龍還表示「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離不開臺灣,否則美國難以實現再次偉大。「國安局長」蔡明彥認爲「美國優先」和「遏制中國」是美國未來的主軸,臺灣會推展跟美國在各個領域的合作,尤其會極大化雙方共同利益,防止產生「搭便車」或「坐享其成」的印象。
然而,從「他們(臺灣)確實100%奪取了我們的芯片事業」到「臺灣應該付給我們保護費」,
再到「臺灣的防務開支應該佔GDP的10%」,川普每次在競選期間提到「臺灣」二字,都讓臺灣朝野心驚肉跳。儘管在川普第一任期內臺美關係得到顯著提升,然而在即將到來的「川普2.0」時期未必能夠如法炮製,而是存在諸多變數。
首先,川普本人一貫對臺灣沒有好感。在他整個第一任期內,他對涉臺決策的反應是「從蔑視(contempt)到暴怒(fury)以及時而漠視(indifference)」。在川普第一任期曾擔綱白宮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博爾頓(John Bolton)和美國知名記者伍德沃德(Bob Woodward)都在他們的書中披露過川普第一任期內私下發表的涉臺言論,包括將臺灣比作「筆尖」(the tip of one of his Sharpies),把大陸比作「堅毅之桌」(Resolute Desk),以及質疑「美國能從保護臺灣中得到什麼?」多年過後,川普對臺灣的不屑與不滿不但沒有改變,反而更爲強烈,言論也更加公開化。
在川普第一任期伊始,美國主流戰略界就擔憂「川普可能會把臺灣作爲與中國大陸就貿
易或安全議題達成大範圍交易的籌碼,從而造成美國大幅減少對臺灣的支持」。2024年美國大選投票前夕,卜睿哲與何瑞恩(Ryan Hass)分析川普仍有可能採取交易方式對待臺灣,就像保險公司對待支付保費不足的客戶一樣。「川普可能會向臺灣施壓,讓臺灣爲美國提供更多好處,比如增加購買美國國防設備、增加對美投資,或者堅持要求臺灣增加防務開支」。爲此賴清德當局已經放風考慮向美國提出總價值150億美元的軍備採購計劃。此舉名爲展示臺灣自我防禦的決心,實則向川普遞「投名狀」,表達增加「保費」的意願。
如果川普第二任期還是交易思維,那麼美國對臺政策及臺美關係就充滿不確定性。川普爲了達成交易,有可能在臺灣問題上採取實用主義策略,避免因臺海問題導致關係進一步緊張。「中美可以就如何更好履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甚至停止武裝臺灣、明確反對『臺獨』等重啓協商或形成新的聯合公報。」但也有可能川普爲了漫天要價,向駐軍臺灣、簽署美臺防務協定甚至美臺建交的極端方向試探,從而引爆中美直接軍事衝突。
其次,在川普的主要注意力不在臺灣問題的前提下,川普第二任期外交國安團隊的組成
就至關重要了。觀察川普第一任期可以發現,川普本人雖然喜怒無常,把臺灣完全當成待價而沽的籌碼,但川普政府(Trump Administration)是強烈支持臺灣的。2021年1月川普第一任期結束後遭到中方制裁的蓬佩奧(Mike Pompeo)、奧布萊恩(Robert Charles O'Brien)、史達偉(David R.Stilwell)、博明(Matthew Pottinger)、阿扎(Alex Michael AzarII)、克拉奇(Keith J.Krach)、克拉夫特(Kelly Craft)等人都以「抗中挺臺」著稱。
在目前已經公佈的「川普2.0」的外交國安班底中,國務卿人選馬可·盧比奧(Marco A.Rubio)是知名的對華鷹派政客,在國會參議員任內多次提出反華政策法案,爲此他在2020年7月和8月兩度被中方制裁。白宮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被提名人邁克·沃爾茲(Mike Waltz)同樣是對華強硬派,他曾是國會衆議院負責協調對華政策的「中國事務工作組」的成員。沃爾茲的反華「業績」包括曾在國會發起一項旨在減少美國對中國關鍵礦產依賴的立法草案,以及對在美國的中國學生和學者加強審查、保護美國高校免受中國間諜活動的立法草案等。無論盧比奧還是沃爾茲都竄訪過臺灣,都有「挺臺派」的標籤。沃爾茲還曾在衆議院提出《臺灣防衛法》(Taiwan Defense Act),認爲美國應該儘快武裝臺灣,儘快交付延遲已久的武器。在中美戰略競爭愈演愈烈,美國「以臺製華」變本加厲的背景下,「川普2.0」的對華政策由鷹派政客主導無疑會使中美關係雪上加霜。當然,賴清德對川普第二任期的上述人事案見獵心喜,不僅曬出自己與盧比奧會面的舊照,聲稱盧比奧一定支持臺灣,而且信誓旦旦「(賴當局)和川普新團隊共同合作,讓臺海和平穩定持續,是首要目標」。
最後,賴清德當局可能在川普第二任期加快倚美謀「獨」步伐。賴清德雖然口口聲聲「不
卑不亢,維持現狀」,但有「臺獨金孫」名號的他「臺獨」立場頑固,執政作風彪悍。從「落地生根說」「互不隸屬說」「無權代表說」到賴式「祖國論」都可以看出,賴清德的「臺獨」論述花樣百出,謀「獨」政策也在「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的掩護下全面鋪開。隨着川普重返白宮,中美關係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賴清德不會安於現狀,無所作爲,而是很有可能利用川普本人好大喜功,執政團隊全力遏制中國的機遇大打「美國牌」(比如爭取「駐美代表處」更名、參加環太平洋軍演、更高層互訪等)來鞏固自身和民進黨的權位,最終爲實現「法理臺獨」鋪路。如果賴清德蠢蠢欲動,鋌而走險,兩岸關係和中美關係的風險在未來四年都會升高。
四、結語
綜上所述,賴清德上臺後重用「親美抗中」的「臺獨」頑固分子,處心積慮推動臺美各領域合作「更上層樓」,以達到倚美謀「獨」的目的。然而,「疑賴論」與「疑美論」的發酵使臺美關係徒有「史上最佳」的虛名,卻難以取得更大範圍的實質性突破。隨着川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臺美關係又迎來新的變數。但無論臺美如何勾連,一箇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必須恪守。臺灣問題是中方的紅線之一,不容挑戰。美方想要維護臺海和平,關鍵是要認清賴清德和民進黨當局的「臺獨」本性,慎之又慎處理臺灣問題,明確反對「臺獨」,支持中國和平統一。對於賴清德當局而言,川普第一任期的對臺政策已經證明,臺美關係仍然從屬於中美關係,「臺灣仍然不過是美國的戰略棋局上的一個棋子,美國對臺灣仍然不過是『工具性利用』而已。」(作者爲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組織學院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
(本文來源:《臺海研究》,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