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會封城嗎
親歷武漢封城的薛穎穜受訪表示,這幾天重新聽到路上的汽車喇叭聲,感覺比鳥叫還悅耳。(薛穎穜提供)
雖然目前臺灣新冠疫情尚稱穩定,但無人能保證「社區感染」不會發生,所以臺灣仍存在封城的可能。爲了降低封城的風險,或可能帶來的混亂或傷害,政府與民衆得要未雨綢繆。
廣義而言,因應疫情提升,目前各國都有不同程度的防疫管制政策,只是不一定將其命名爲封城而已。有些已是現在進行式,只是管制程度的差異有別。
以最先封城的武漢爲例,中國由上而下的管制政策固然有其成效,但也可能存在問題,例如政府(包括醫療機構)和確診者之間,可能存在諸多資訊不對稱,難免管制失誤,或帶來不便或不安。唯因體制與規模的差異,大規模封城能否複製,可能有討論空間。例如,義大利原本針對北部實施封城,不料卻造成逃亡潮及監獄暴動。
封城的重點在於是否有系統或妥善的沙盤推演及政策規畫。因爲封城存在動態性,所以必須有系統考量,必須設計相關配套,以避免造成可能發生的混亂或後遺症,例如民生物資囤積、搶購或行爲失序等後遺症。美國還沒宣佈封城,民衆就已開始瘋搶民生物資,顯見封城政策設計配套的重要性,以避免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
在封城的執行上多是由上而下,然而每個人或組織都有其獨立或自主性,因此必須有縝密的組織分工與協調,讓大家都能同心協力防疫。若不考慮到民主機制系由下而上運作的配套,可能造成政策執行上的困難。因此,若能使用人工智慧(AI)、物流科技、無人飛機等新科技,應有助於執行的順暢。
可以說,臺灣目前已是在執行部分的封城政策,隨着疫情升高,也不斷在提升管制的層次。因此,是否稱爲封城不重要,重點在於能否遏止疫情發展纔是關鍵。例如,SARS疫情爆發期間的封院政策,曾造成諸多問題,但以目前各醫療院所加強管制的作法,就比較能讓民衆接受。因此,從管制政策的角度,進行防疫的「超前部署」、「沙盤推演」或「萬全準備」,都可以是封城政策的內涵。重點在於,政府與民間是否有共識,纔是能否發揮防疫成效的關鍵。(作者楊永年爲前成功大學副研發長、美國聖休斯頓大學災難與緊急應變管理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作者馮達旋爲前成功大學資深行政副校長)